修行的最高境界无我
2023/5/7 来源:不详白癜风如今最好的手术方法 http://m.39.net/pf/a_4697480.html
修行达到佛果可以说是人性的“目的”,因为还是有相的着落,只要有目的就不会彻底解脱,无论怎么解释这种佛性是“自由”的,是空性的,是解脱的,还是让修行的过程带有一丝的“功利性”,哪怕只有一丝,也达不到另一种彻底“无我”的状态,无我才是一种自性最高的自由。
佛说人有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中我相是基础,没有了我相其他三相也不会执着。
佛说一切法无我我相乃无始劫以来便有,我们修行就是要把这个“我”去掉,因为这个我障碍了自性的释放,让我们受到这个自我空间,这个世界7,这个宇宙的管制,受到世间法则、宇宙法则的约束而不得自由,被压缩在这个小天地里。
要达到去除我相,必须先要借助佛法来修行,一步一步的前进,声闻乘人只是断了烦恼障,而所知障没有断除,虽然已破我执,但是法执未除,达到这一步只能不受轮回之苦,而菩萨的无生法忍,尚不能理解,那种妙乐无法享受,别说佛的究竟解脱了。
无我山河大地一片空明佛法能让人解脱生死,尤其是大乘菩萨了义正法,更是无上深妙,能够广泛利益众生,如果善根深厚,遇到像是《心经》、《金刚经》、《坛经》等直了见性正法,就能豁然开朗,一片光明。《金刚经》说:“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什么是信心清净,不见有一法可当情,就是心清净,从清净信心得见诸法实相、微尘的实相、三十二相的实相,得见如来的法身,故说即生实相。
菩提智慧分三种: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欲求佛菩提之修正,必须以亲证法界实相如来藏心为首要目标,有了般若总相智慧,才可以以此总相为基础,再进一步修学别相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诸法实相,是不落实相诸法的实相,非有非无、非生非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非一非二、无生死相、无涅槃相、不可破、不可坏,这就是如来所说的实相。
“实相”是指法界真实相貌,这就是指如来藏,如来藏是一切众生本来即有,每一众生都有各自的如来藏,如来藏自无始劫以来,一直跟随着众生三界六道受生死轮回。
众生在生生世世中的五蕴,即是由其自己的如来藏所出生。众生的五蕴是有生有灭之法,是无常不实之法;可是其生出五蕴的如来藏,却是永远不坏灭,体性如金刚,由此能含藏一切的种子。众生每一世所造善、恶、无记的种子,都会含藏在这个性如金刚的如来藏心体里。
如来藏所含一切种智当每一生舍报之时,随着业种势力的差别,而去受异熟果报,到三界六道去受报,并生出不同的五蕴。
我们众生的如来藏,即是此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万法出生的根源,是这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一切诸法的真实相貌,被称为“诸法实相”。
学佛的佛弟子虽然为数众多,各各因缘千差万别,并不是人人都能对大乘佛法生出清净信心,这种现象不论出家、在家,自古以来普遍存在。法华会上五千阿罗汉闻此深妙之法而生惊怖,退出法会。说明大乘菩萨深妙法非同小可,绝非小根小气之人所能承担,不是善根深厚之人,是不能承担无上之法的。
修行也不落善恶之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为什么这么说呢?诸佛世尊,是离于一切想的。这就是即一切法而离一切法想。离一切地、水、火、风想,无一可取,所以般若无分别智当下就现前了。
那么无我的境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因为如来藏里产生的我相是自身种子成熟的缘故,我相无始劫以来便有,如果我们修行得力,忽见无我的境界现前,不敢直下承当,便惊恐起来,于是我相又会重现出来,所以不到最后这个无我的境界不要轻易达到,无我则到彼岸,有我则在此岸。
若见到无我的境界,直下承当,不惊不怖不畏,则见法身如来。
天地虚空也在一念无我的境界就是:虚空粉碎,无东西南北之空间性;大地平沈,无过去现在未来之时间性;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我空、身空、世界空、一切法空当此之时,若能不惊、不怖、不畏,直下承当,是为初见道。
有无相般若智慧的人,他可以转依自己身中的实相心体——如来藏而安住,意识觉知心安住于这个境界中,了却此心是虚妄不实之法。
着相起惑,烦恼生,离相见性,菩提现前,因为这个缘故,在娑婆世界的修行者,欲想发菩提心,就应该离一切相。
日月星辰着空而不落空发菩提心应从什么地方入手呢?
眼见色,不应生心,着色生就是妄心,迷失菩提心,不着色而生心,是智慧心,又名菩提心,就从这个地方入手。
又音声香味触法而生心,是为不清净之妄心,不因声香味触法而生心,是为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菩提心。
何谓无所住心?譬如日月行空不住空,照山河大地而不着山河大地,心亦如是,于六尘之境不住,不住有,亦不住空,是为无所住心。若心住有,即为非住于菩提心,若住于空,亦为非住于菩提心。
万物皆一心所现凡夫住有,二乘住无,两者皆非住于菩提心,故两者皆不发菩提心,若凡夫不住生死,二乘不住涅槃,心无所住,是为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修菩萨行,不应住色,以菩萨心布施时,不住色布施,若住色起我相——我布施;起了人相——见有人来受施;起物相——见有可施之物。住于我相、住于人相、住于物相,这就是着相布施,得着相的果报,生在人天路上享福。
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怎么能着相布施,享人天之福呢?所以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见色离色,不见有布施的我相、不见有受施的人相、不见有所施的物相,人我物,三轮体空,才能与菩提心相应。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的修行,就不是苦行;因为所行的不是苦行,所以所成的果也不是苦果。
众生只是一个假名,无有实体,众生就是贪嗔痴,贪何曾有实体,对物起贪,离物何来贪,是故贪是一个假名,犹如水泡一样,起了又灭,灭了又起,如是生生灭灭,相续无间断,这就是众生的名。
修行人所做一切事,若能与无实无虚相应,不久便得般若妙用。无实,即不可得心,无虚,就是做事恰当。
不管怎么说,修行人要“无我而修”,只有这样了,才能得到行之有效的结果,打破世间、时间、空间的障碍,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因为没有“我”了,才是一切的空明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