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迷失or纯洁之念慧能认为无念是禅
2023/5/3 来源:不详早期白癜风的症状图片 http://m.39.net/pf/a_4793210.html
人的迷误虽然有很多方面,但关键在于其迷念,也就是人自身心灵的迷失。针对这种情况,对于迷误的克服就不是借助其他什么方法,而只是依靠消除心灵的迷失。
慧能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误不同,所以有愚有智。”虽然人人都有自性,但迷误的人没有发现它,所以是愚蠢人;反之,开悟的人获得了它,所以是智慧人。愚人之所以是愚人,是因为他不能自悟。当他要觉悟自性的时候,就必须借助于智者的开导,然后达到自己觉悟。
与愚人的迷误不同,智者是明心见性的人。但智者之所以能够觉悟,是因为佛已经将无上菩提智慧说了出来。《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一大事,慧能认为不是其它什么事物,而就是佛的知见,也就是佛的无上智慧。关于佛的知见,一般都分为开、示、悟、入四个方面,也就是开启、显示、证悟和契入。
慧能认为,所谓佛的知见的开、示、悟、入不是外在于人的自性的,而是内在于人的自性的。它正是人的自性的开、示、悟、入。诸佛世尊出现于世,是为了众生自性的开、示、悟、入;同样,智者的开导,也是为了愚者自性的开、示、悟、入。
但那些迷误的人们如何才能真正觉悟呢?这唯有去掉迷误,也就是去掉心灵的遮蔽。它具体表现为:“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慧能将它表述为“无念”,并且认为是禅宗自己最基本的修行法门。
对于无念,慧能做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规定,亦即“无念为宗”、“无住为本”和“无相为体”。所谓的“宗”、“本”和“体”都具有相同的意味,是指事物的根本。无念、无住和无相同为禅宗修行法门的根本,且三者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否定。
否定作为一种心灵的活动,就是去掉心灵的遮蔽,从而显示真实的自身。虽然无念、无住和无相都具有否定的特性,但它们之间也有差异。如果说无念、无住主要是对于心的否定的话,那么无相则主要是对于境的否定。
无念一般会被理解为没有心灵的活动,如同石头和植物一样,正如人们所说的心如死灰。但这是对于无念的极大的误解。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存在在根本上也是一个具有心灵活动的存在,因此,人不可能为了达到心灵的无念而消除其心灵活动本身。慧能说:“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这种无念不是心灵的觉悟或者新生,而是它的彻底死亡。
真正的无念是“于念而不念”。慧能说:“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这无非表明,无念仍然是心灵的活动,但它不执著于万物,也就是不被外物所遮蔽。在这一语境中,所谓的念是指被外物污染之念,而不是纯洁之念。
所谓无念就是要消除被外物污染之念,而达到纯洁之念。“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并非否定善恶的实际区分,而是强调心灵要远离善恶的对立。纯洁之念不仅要排除恶念,而且要排除善念。这在于一种善念也会导致其对立面恶念的出现。故纯洁之念是超出善恶之外的。
所谓的纯洁之念就是禅宗所追求的真如本性。这样,无念既是无恶之念,也是真如之念。“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在此,念和真如建立了一种内在的体用关系。一方面,真如不是无心灵的,而是有心灵的;另一方面,念不是杂念,而是纯念,也就是真如之念。
由此可以看出,念包含了两种对立的语义:杂念和纯念。因此,无念也就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当念是杂念的时候,无念就是否定这种念头;当念相反是纯念的时候,无念就是显示这种念头。当然,在慧能那里,无念更主要是在消除杂念的意义上说的。
如果说无念是否定人的心灵的杂念的话,那么它就是要人们不要起念。起念是在真如之念外另生杂念。它是心外生心,念外生念。慧能说:“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覆盖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
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慧能在此从妄净两个方面都否定了起心看心。人的心是虚妄的,一旦起心看心,就会妄念产生;同时人的本性是清净的,一旦起心看心,也只会净外加妄。因此,关键是保持本性的清净,同时保持心灵回归到本性。
无念一方面是不起念,另一方面是不住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住念是指人执著于自己已升起的心念之中,并被它所束缚。无住就是人摆脱对于心念的束缚,而达到自由。一旦人能达到心念的无住,便能瞬间体悟人的清净的本性。心不住法,道即流通。
与无念、无住主要作为对于心念自身的否定的同时,无相则着重于对所遇的境相的否定。什么是无相?它是指于相而离相。“外但离一切相,名为无相。但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所谓的相就是与心灵相对的各种事物。它除了包括人之外的各种境界之外,还包括人自身的行为、思想和言说等。
被相所胶着也就是起相和住相。与此相应,所谓无相也包括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不起相,另一方面是不住相。慧能不仅强调人们要克服对于境相的执着,而且认为自己所有的禅宗修行都是“无相行法”。
如果说“无念”主要是从否定方面而言,那么“开悟”则主要是从肯定方面而言。但无念就是开悟,开悟就是无念。这在于无念是去蔽,开悟是显示。但去蔽就是为了显示。慧能说:“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诸法的实相就是自性,诸佛的境界就是智慧。由此,人证得无上菩提的圣果:明心见性。“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一方面,人去明心见性,另一方面,对人心明性见。
慧能的无念法是从迷悟到觉悟的根本转变。“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于是,无念法作为禅宗的法门是从此岸到彼岸的大智慧。
这种转变只是发生在一念之间,也就是心的瞬间。因此,禅宗在本性上是一种顿悟法。“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这意味着,人不仅是可以成佛的,而且从凡夫到佛的提升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而是刹那间的事情。这样一种顿悟成佛说是对于佛教历史上关于成佛学说的一次根本性的革命。小乘佛教认为人通过修行只能证得阿罗汉果,达到个人的解脱。人不可能成为菩萨,更不可能成为佛。
与此不同,大乘佛教以成佛为目的,自觉觉人。但菩萨的修行是一种渐修,并有着极为复杂的次第阶级。虽然它也承认顿悟,但它认为渐修始终是顿悟的基础,而顿悟只是发生在渐修的最后次第。有别于历史上的佛教,慧能的无念法是对于自性的顿悟,因此,“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这是心念的转变。这便为芸芸众生每时每刻的觉悟和成佛敞开了一条广阔而方便的道路。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