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4观自在就是观世音

2025/5/21 来源:不详

我们首先来看《心经》的第一段,也是《心经》的总纲,就是对这整部经的一个内容概括。它的经文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就是说观自在菩萨在修行般若波罗密多,到这种非常深妙的境界时,他可以照见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是自性皆空的,从而可以度脱人间一切生死苦恼。而《心经》剩余的部分,就是对整个这个过程的描述和解释。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句,观自在菩萨。通常来讲一篇文章,或者一部经典,他的第一句,甚至第一个字都是最重要的,而《心经》的第一句是观自在菩萨。首先他是说明这部经的讲述者,就是观自在菩萨,那观自在菩萨是谁呢?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在我们民间,最受崇拜的一位菩萨了。我们经常讲的,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在《心经》的另一个译本当中,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译本当中,他就是翻译的是观世音菩萨,而玄奘大师的译本当中是翻译成了观自在菩萨。

当然我们有时候也称观世音菩萨为观音菩萨,就是把中间这个“世”去掉了,这个有他的历史原因。因为我们就知道,唐太宗叫李世民,所以哈为了避讳,所以在唐朝的时候,通常会翻译成观音菩萨。

但是无论是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还是观音菩萨,大家注意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这个观字。其实在佛家修行,有非常重要的一个修行法门,就是观与止,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观门与止门。这个观,大家注意,它不是我们用眼睛看,而是必须我们用心去体会的。

那这个体会的是什么呢?从根本上讲还是佛家的一个根本的主张,就是缘起星空。要用我们的心去体会到,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哈要先观境。这个境是空的,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缘起则生,缘灭则尽,从而可以破除对万事万物的执着。

同时我们还要观我们自己的心,就是我们的各种心念,他也是虚妄不实的,也是缘起则生缘灭则尽的,就是《心经》里讲的五蕴皆空。所以是要先观境,再观心,从而去领会这个缘起性空的真理。这是观门。

那什么是止门呢?止门就是在我们先观境再观心,体会到缘起性空的这个真理之后,停止对事物的贪恋。所以他止的是我们的执着,我们的贪恋。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讲,止门它也是我们一个修行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什么呢?《心经》后面也会讲,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就是我们的自心本性。止,止在什么地方,止在我们的这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自心本性上。

其实对于这个“止”的论述,佛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哈有相通之处。儒家思想《大学》里边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儒家讲的这个止于至善是什么?其实就是人们的自心本性,而知道这个“止”是很重要的。

《大学》接着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当我们知道这个止,止在什么地方,其实就是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我们每个人根器不同机缘也各异,可能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办法止于至善,达到那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那种自心本性的境界。但是我们知道了方向,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朝着这个止不断的去努力修行,其实这就是已经最好的状态了。可悲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止,所以会彷徨,会有各种烦恼,会不坚定。

而当我们知道这个止,才可以定下来,才可以安,才可以真正的去思考问题,我们的人生才真正的有所得。所以在这一点上,儒家和佛家的论述,其实是可以互补的。

好,这是关于观。那么问题又来了,观自在为什么它也可以翻译成观世音呢?我们要搞清楚这个“自在”和“世音”的关系。自在是因为菩萨有大智,对一切都已经没有挂碍,从而可以以一种安然和随缘的态度,去应对万事万物。而观世音则是指菩萨对于人世间众生的苦难,可以感同身受,于是发度一切众生之愿。

那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两者是一致的。只有我们观世音,对于他人的苦难能够感同身受,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有那个观自在的智慧。我们有了那个观自在的智慧,他自然也会对于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这两个是一致的。

我们讲,佛家的智慧来源于哪啊?其实就是来源于悲悯之心。大智慧就是大悲悯,大悲悯就是大智慧。在这一点上其实儒家和佛家也是一致的。

我们再来看《大学》,《大学》里面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明德就是仁心本体,就是儒家的大智慧。那么这个儒家的仁心本体大智慧从哪里来呢?不是到深山老林里边去,他接着讲“在亲民”。你要明明德,怎么明啊?要在亲民的过程中去明。

也就是你要和他人,去做这种生命情感和生命体验的互动,才能够去升华自己的生命情感、生命感受。所以孟子才会讲,人生啊“必有事焉”,王阳明才会说“人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做事啊就是和他人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去体会那彼此本自具足的仁心,从而找到我们的明德。

佛家也是一样,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观世音就是观自在。你要成就佛道的智慧,首先要发度一切众生的弘愿。这个智慧是在度一切众生,利益众生的过程中生起的。所以大智慧就是大悲悯,大悲悯就是大智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96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