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刚经圆觉经涅槃经中看

2025/5/8 来源:不详

编辑:普寂

缘起与大意

本篇主要是谈我义及由此体相关系而衍生的「我相」(此「我相」有别于下文中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中的「我相」,故以引号标示)。众所周知,无我是佛法基本理论。《金刚经》中述及的「我相」更可细分为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圆觉经》对这四相有比较详细的解读。有趣的是,《涅槃经》却处处说有我。当然,这个「我」的意义,在层次上是完全不同的。笔者从诸经中找出有关细节,试从这个「我相」的角度,铺陈这种表面上看似不一致,却贯彻中观的义理。

「无我」的要义

佛说无我,基本说来就是「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包括人无我与法无我。而本篇所说的,主要是人无我,即是指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相对的,暂时的,没有恒常自在的主体。而凡夫所说的这个「我」只不过是五蕴假合而成,并无恒常一体及自我主宰的能力。《俱舍论记》说:

「非自在故非我。」

《大乘义章》也说:

「苦非我体,故名为无我。」

亦即是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但世间凡夫往往妄自执着有我,死守不放,从而引起诸多烦恼,招致种种苦果。佛陀苦心孤诣,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对我们述说无我的道理,希望我们能明白箇中道理,从而得到自在解脱。

《金刚经》中的四相

《金刚经》中佛在答须菩提关于「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时候,对于不着「我相」如是说: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屡屡提及这四相,说明菩萨度众生是没有我相的。佛陀更以自身的经历,说明往昔遭歌利王割截身体时,若有这四相的话,应生瞋恨,那就不能成就菩萨行了。有趣的是,《金刚经》提及「我相」的时候,并不直接单单用「我相」二字,而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并说。这四相其实包含了「我相」中的四种细微分别。在凡夫来看,其中分野实不大明显,亦不易理解。但在菩萨的修行上,可以看到,这非但不简单,且极重要。这在《圆觉经》中可以看到端倪。

《圆觉经》中的四相

《圆觉经》是佛陀对一众大菩萨讲解的深奥道理。在〈净诸业障菩萨章〉中说到,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执着有我、人、众生、寿者相,由是而妄见流转,因此不能入清净觉。据笔者的理解,这四相是修行时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所觉证的我相,内容非常深邃奥妙。

首先是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亦即众生心所证之的境界。就是说,在行者证悟的当下,发觉有一个「我」在证所证的境界,这就是我相。在这里,佛陀用了一个〈病痛喻〉,就好像人在生病时,需疗养而使用针艾,病者猛然感到针刺而幡然醒觉身体的存在。这就犹如在证悟的时候,感觉到有「我」的存在一样,这就是我相。

其次是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所谓「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就是说,在证悟我相的基础上,在「所证」的境中,知道有一个「能证」的心。而在这证悟的当下亦立刻明白,这个我实是非我,悟道的「我」也不能够称是「我」。虽然如此,那能觉知无我的,依然未完全离我,这便是人相。「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就是这个意思。而这时这种能觉悟「能与所」及「我非我」的境界已是一种超越。若与凡夫比较,已是什深层次的了。

再其次是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既已超越人相中「我非我」的境界,但仍无法超越「我」的认知范围。即是说,既有人相的「心所悟」,便有「心所悟」之不及。即便如此,此境界亦有差别相,仍有不平等心,由是便落入众生相中。经中有云:

「『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

为何非我?因为我尚有心所悟之不及,故还不能涵盖众生,故我非众生。为何非彼呢?因为同样道理下,任何别的,也不可以是众生。于是便有我、人和他的分别,这便是「众生相」。这便从最初的我相落入了众生相中。

最后是寿者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前面所说到的「众生相」,是横向的。知道非我非彼,但仍是众生之一,而「寿者相」所说的,是纵向的。即是说这时修行上能觉的,只涵盖业力能达的范围,但对于业力以外的,依然无能为力。即有如经中云:

「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此处命根即业力的代名。这时已达心照清净的境界。虽所觉仍有麈垢,但已是「我相」中的最细微阶段。

《涅槃经》的有我

以上所说的都是从凡夫修行到佛位时,对「无我」信解行证的法门。但佛陀在《涅槃经》中却把无我而有我的道理,从真实的角度,在更高层次上,再次开衍。在《涅槃经》卷二,佛陀阐述了常乐我净的道理,其中我就是有我。

「诸法无我实非无我。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

从这里可以看到,这时所说的我,是真实法性,与凡夫所理解的五蕴之我,是完全不同层次的。

其后佛在卷七中说:

「有诸外道,或说我常,或说我断,如来不尔;亦说有我,亦说无我,是名中道。」

这就开示了有我、无我的中观道理。随之再进一步说:

「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正是把「我」与「佛性」等同。再者,佛在在卷八深入开示:

「我与无我性无有二,如来秘藏其义如是。」

又说: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佛于是时述说此无二之性与《般若经》的关系:善男子,我与无我性相无二,汝应如是受持顶戴。……如我先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说我无我无有二相。这里便清晰地指出其与《金刚经》的关系,说明我与无我实一事之两面,不能只说无我,忽略有我的层面。离开此无我、有我二相说,始是中道般若的道理,始是真实法性之所在。

国医乳药喻

不过佛陀此时亦深深了解到,此前所说的,是「无我」的道理。但现在却在《涅槃经》中处处说「有我」,那众生一定非常困惑。尤其「三法印」中,不是清楚地说「诸法无我」吗?那我们凡夫在学习佛理时,要说无我还是有我呢?所以佛陀在说这些「有我」的道理时,非常及时地用了一个〈国医乳药喻〉作了个解释。

这个喻是如此说的。有一国王的医师,惯用乳药(即以牛乳为药)治病,但其实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无论什么病,也胡里胡涂地惯用此方而已。这时有一名医,通晓各种病理,来到这国,得见国王,述说治病的道理。国王此时才知道,旧医其实只是个庸医,便把他辞退,而改聘新来的名医作为国医,并宣布从今以后,不得再复用旧医的乳药,因为此药毒,多伤害故。

但其后国王染得一病,困苦欲死,便问国医,应服何药?国医此时观其病况,却开了看似相同的乳药作为药方。国王于是大惑不解,反问医师,乳药不是毒药吗?此时国医解释道,是乳药者,亦是毒药,亦是甘露。要知道如今所开的乳药,实与旧的乳药不同。如今的乳药,所采用的牛犊,不食酒糟、滑草、麦,不养在高处,不在湿处,从小饮清流,不使驰走,那这样养大的牛犊所挤出的奶,便是甘露。其余的,都是毒药。国王此时便恍然大悟。

这个喻中,旧医就好比一切外道。而国医就是佛陀。国医明白,乳药可是甘露,亦可是毒药。只因凡夫在这时,已非常执我,而执的这我又与佛陀所说的我,完全不同。所以佛陀才不得不在这时,高调宣说无我(即旧乳药为毒药)。但等到大家都明白,「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时,乳药就成了甘露。这即是说,如把五蕴我说成是我,这样的乳药,便是毒药。但假如把这个我,看成是佛性,这时的乳药,就是甘露。因为这个我的意思,是完全不同,就好比特别饲养牛犊的奶,不同一般的牛所挤的奶一样,成了胜义。

总结与感想

佛说无我与有我,总的而言,其实是一事的两面。亦即是说,我与无我性相无二,我与无我无有二相。而这无二之性,才是实性。由此而开衍一切诸法善不善等,亦复如是,无有二相。如此便贯彻中观般若的道理。

只是由于我们凡夫在这世上可能已生活了好几百万年,对这个五蕴之我,实在执得太紧了,所以佛陀不得不在娑婆世界下猛药,述说无我,期令众生能在修行上猛烈地去除我执。而恰恰这俱生我执却又如此微细,所以佛陀不得不在《金刚经》及《圆觉经》中屡述这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更严正地指出「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大概这实在是修行上的必须。不过同时必须指出,在圆满的佛法上,或对于圆满的觉者来说,我与无我,终究还是性相无二的。

笔者所读过的有限诸经中,范围包括了中观,唯识及如来藏。其中所涉及的理论,已令笔者吃不消。但最令笔者最感深刻而惊叹的,是这浩瀚的佛法中,角度虽然是多元,内容虽然有多种,范围虽然有深浅,但众多的道理,却依然好像百川汇海,形成一个深广浩大的江河系统。偶或有看似纷乱,前后不一的,但细想之下,却是在更高层次上,前后呼应,深广周严而圆融一致。所以不得不佩服佛陀的智慧。即如这篇所说的无我有我的理论,就是最好的明证。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9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