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般若什么是波罗蜜心经里

2024/7/30 来源:不详

《心经》全名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只有字,字虽少,但含义很深奥。

既然叫《心经》,说明一切不离心,故佛法即心法,心即道。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般若”?

“般若”翻译过来就是“智慧”的意思,所以开悟的佛陀都极具智慧,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佛性,所以人人皆可成佛,这就是“佛是众生,众生是佛”。

因此,人人天生就极具智慧,所以佛家常说“觉知”,而儒家则说“良知”,也就是孔子说的“生而知之”,也就是每个人天生就能知一切,自然就显得非常有智慧。

这就是为什么六祖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明心见性之后,却能非常的有智慧,能给各位大能答疑解惑。

这个“觉知”能观照一切,也就是《心经》的第一句“观自在”,我们的心就好像镜子一样,能照出万物的真相。

同时镜子照物,需要有事物,所以心的观照,也需要‘物’,也就是着境,但不会陷入‘物’里,故曰“观自在”。

也就是心的“能照”和“所照”,当“能照”和“所照”都没有时,也就是“能所双亡”,则只有镜子本体,也就是心之本体,也称实相。

所以净土宗将“般若”分为“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就是:虚明洞彻,了了常知,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亦无过现未来形迹。

也就是心的观照,类似于镜子能照的特性,也就是心能常知、常照,就是“了了常知”,也就是上面说的“能照、能知”。

“文字般若”就是:炳现根身器界,乃至十界假实国土,平等印持,不前不后,同时顿具。

这个文字不是指“纸墨语言为文字”,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一切诸境界,都是文字,所以才说“性无非文字”。

这就是心的“所照、所知”,也就是镜子照物的物,因为需要遇到事物,而事物有千千万万之多,所以就能生出千万智慧,故曰“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实相般若”就是:所有知觉之性及与境界之性,无分无剂,无能无所,无是非是,统惟一法界体。

这里的“知觉之性”就是“观照般若”,“境界之性”就是“文字般若。“无能”就是不著“观照般若”,“无所”就是不著“文字般若”。

所以“无能无所”,就是“能所双亡”,即见“实相般若”,也就是镜子本体,也就是心之本体。

三般若,也就是一心三观里的:“空观、假观、中观”。也就是一心三藏里的:“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关于这里面的内容就先不展开了,后期再慢慢为大家分享。

心即三般若,三般若只是一心。此理常然,不可改变,故名《心经》。

我们接着来聊聊什么是“波罗蜜”?

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到彼岸”,所以“般若波罗蜜”,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六祖慧能说:“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这里讲到了“生灭”,“著境生灭起”也就是“文字般若”,其实就是心的“感而遂通之妙”。

因为心在遇事时,必定会随感而应,发出一个念头,这就是“真空生妙有”,比如“见花知花”,这就是“因缘和合而生”。

当心离开事时,离开那朵花时,花的美丑都不在心中停留,不着相、不着境,遇事时的念头就消失了,这就是“因缘和合而灭”。

这就是《金刚经》里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就是心随感而发的念头,“无所住”就是事过之后,不停留在心中。

比如镜子照物,物来则应,随感而照出你本来的样子,美的照出美的样子,丑的照出丑的样子,这是“生其心”,即“真空生妙有”。

当事物从镜子面前消失时,美丑的样子都不在镜子里面停留,随着事物的消失而消失,这就是“无所住”。

如果镜子里面住了东西,就照不出来万事万物了,所以镜子需有空性,所以“无所住”其实就是“空”。

但‘空’不是说镜子不存在,‘空’不是否认万物的不存在性,所以还有“实相般若”,‘空’只是心无所住的状态。关于‘空’后面还会讲到,这不展开了。

当“著境生灭起”时,就是此岸,如果要“到彼岸”,则需要“解义离生灭”。

也就是《大般涅槃经》里说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当“生灭灭已”时,也就是“离生灭”,这就是“到彼岸”,也就是“波罗蜜”。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