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博物馆收藏的寿幛里面的图案有
2023/10/26 来源:不详钦州博物馆收藏的“寿幛”全图
一、“寿幛”出现的前因
田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钦州瞻仰刘永福、冯子材旧居时,曾说过:“一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刘冯。”刘永福、冯子材都是钦州籍的中国近现代民族英雄,在中国近现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刘冯二人在中国西南边境与越南相互配合,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谅山大捷。为积贫积弱中国的南天上空,划出一道震撼国人的霹雳闪电!
钦州民众也感念他们对国家忠勇护国的民族大气节,及关心桑梓疾苦的善举,分别于年(光绪二十三年)、年(光绪二十四年),连续两年间里,为刘永福六十大寿、冯子材八十大寿,专门刺绣了“寿幛”,以示对刘冯的仰慕与爱戴之情。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只能展示冯子材的一幅“寿幛”了。
二、“寿幛”的工艺与艺术特色
“寿幛”采用中国传统吉祥喜庆的大红棉布料作为原底色,以单层乃至多层堆绣工艺来体现画面的立体感,刺绣材料以黄、蓝、白、绿、紫、黑及浅绿、浅蓝、浅紫等绸缎丝线为主,以强调岭南地区传统特有夸张的、多彩多姿而喜庆热烈的彩绣寿帐风格。整体图案除人物外,都以瑞鸟祥云、神兽醒狮、吉祥花草等图案作为衬托“寿”字的主基调。
“寿幛”所用的七彩丝绸线“寿幛”的整体布局,以中国传统的书画立轴形式来体现,又比书画立轴较为复杂。首先,“寿幛”中心是一个篆体书写的描金大“寿”字,
“龙章凤诰”锦绣印章“寿”字天头的最上方,是一个由团龙与对称双凤组成的独立天额,团龙下有金线刺绣篆体“龙章凤诰”印章,此印章代表着,“寿幛”是依据皇帝皇后的旨意制作的。天额下是一条由团花与中国结(古人称之为“鱼肠结”)组成的隔线。
“寿幛”天额龙凤呈祥图案天额下的隔线以下,是“寿幛”要表达“祝寿”的内容。按画轴来分,“寿幛”由天头、地头及左右侧边组成。
实际上,这幅“寿幛”,除天额外,是由“寿”字居中,围绕着“寿”字形成两层框边,最里面的花边边框,由上下各三幅画屏、左右各四幅画屏组成,画屏共十四幅内容。外框花边图案尺幅与里框相比较窄,只以牡丹、仙鹤、凤凰及狮子代表富贵长寿、有凤来仪、双狮当朝等寓意,来表达祝寿的吉祥意思。里外花边边框,分别由各种团花组成的隔线,分割成错落有致、又热烈隆重的“寿幛”。
三、“寿幛”边框天头人物图案的内容
依据图案人物形象特征的关系分析与推理,从左到右可以分别确定为①《皇母娘娘、南极仙翁、五方揭谛祝寿图》,②《童男童女拜寿星老图》,③《汾阳王府图》。
天额下的天头三幅图案怎么知道人物图案里内容的?首先,①《皇母娘娘、南极仙翁、五方揭谛祝寿图》,华盖与车撵是皇家特有的象征,车撵坐着衣着雍容华贵的妇人,说明这妇人形象是皇母娘娘无疑;皇母娘娘身后有一头白丝线绣成的仙鹿,在中外的神仙世界里,共有三头不同的神鹿,一头是圣诞老人的车骑梅花鹿;一头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九色鹿;一头就是南极仙翁老人的坐骑白鹿。画上的白鹿与一旁的老人,一并就只能是南极仙翁与他的坐骑白鹿无疑了。
皇母娘娘、南极仙翁与五方揭谛“五方揭谛”的确认:画中五仙有两人头戴金线与白线绣成的帽子,还有另一人手拿佛尘扫,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的五方揭谛中,金头揭谛、银头揭谛、波罗僧揭谛的形象反映,其余两人就是波罗揭谛与摩诃揭谛了,这五位仙人是佛教中所指的五方守护大力神。"揭谛"的原意为"去"。是钦州人民祈祷冯子材通过“五方揭谛”,从痛苦中走向解脱,从无明中走向觉照,一洗他从因得罪贪官污吏,被迫辞官回归故里以来的苦闷。
②《童男童女拜寿星图》是一幅具象化的童男童女拜寿的画面。
童男童女拜寿星③《汾阳王府》的画意更为一目了然,说的是唐代中兴名臣郭子仪不居功自傲,使之得以富贵颐养天年的故事。
唐代郭子仪汾阳王府图这三幅画的三则故事,与一般“寿帐”单纯的祝寿,完全不一样,这“寿帐”饱含了钦州人民对冯子材在越南抗法斗争与在国内与贪官污吏的人格斗争中的无比崇敬与淡淡的隐忧。
四、“寿幛”地头人物图案的内容
“寿幛”地头的三幅画,相对天头的三幅就没有那么复杂,从左到右为:①《杖老抱琴归去图》、②《三老观书画图》、③《三老下棋图》,代表着钦州人民,期待刘永福辞官归故里后,能放下心中的愤懑,行士大夫琴棋书画之乐的用意。也暗示钦州人民请冯子材隐归故里,作钦州人民族老的意思。
隐逸之士与琴棋书画三图①《杖老抱琴归去图》的典故出自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的延伸:“既知音,何需抱琴来?”字面意思:既然你我为知音,又何须让我将琴抱来。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既然你我为知音,你是最懂我的人,且不需要我将琴抱来演奏与你听,方才显示你我知音之情。
丈老抱琴归去图②《三老观书画图》与③《三老下棋图》,有钦州人民请冯子材归隐故里颐养天年,更多的是为钦州邻里乡亲办实事善事的期望。《汉书·高帝纪上》云:“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通过人物图案,此时此刻的钦州人民,也正有此意,请冯子材担任类似三老的角色。
三老观书图三老下棋图五、“寿幛”两侧人物图案的内容
左侧自上而下为①《渊明扶醉图》、②《舒卷品茗图》、③《福在眼前图》、④《天伦之乐图》四幅。
渊明扶醉图①《渊明扶醉图》描写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与好友醉酒后送客的情景,醉态的典型表现是,酒杯扔在地上,人坐在地上的情景。
舒卷品茗图②《舒卷品茗图》以人物仙逸隐士喝茶品茗舒卷观画作为题材意境,这种题材到了明代已经没有特别人物的个体所指,画面共三人,两人执杯品茗,侍者一旁执壶,有兰菊萦绕,使画面构成,更具有情节性和叙事性。这种题材也有“停琴品茗”,意境与“舒卷品茗”意思差不多,都是放浪形骸于山林,重情与个体自由的反映。
福在眼前图③《福在眼前图》绘三位仙人神采奕奕,眉飞色舞,笑容可掬,驻足观看两只蝙蝠飞上天空,喻“福在眼前”的情景。
天伦之乐图④《天伦之乐图》语出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图上围栏代表芳园,老、轻、幼三人代表祖孙三代共享天伦之乐。更远的古代,天伦也代表兄弟,《穀梁传·隐公元年》:“兄弟,天伦也。”范宁注:“兄先弟后,天之伦次。”
“寿幛”的右侧,自上而下为①《神仙眷侣图》、②《三仙献寿图》、③《和合二仙图》、④《蟾宫折桂图》。
神仙眷侣图①《神仙眷侣图》取材于《上林赋》司马相如和当时的大才女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当时卓文君是卓王孙家的千金,而司马相如只是一个身无分文、出身低微的寒门学子,但是卓文君对司马相如却不离不弃。一曲流传干古的《凤求凰》让两个人最终冲破重重的封建礼教。相亲相爱走到了一起,后来,司马相如凭借自己的才华深受汉武赏识的故事。也暗喻冯子材的传奇经历。
三仙献寿图②《三仙献寿图》三仙献寿最早见于宋代的《太平广记》所记传说:“三国吴主孙权之祖孙钟,以种瓜为业,有三仙人诣门乞瓜,钟厚待之。因指以葬地,谓当出天子。言讫化为三鹤飞去”的故事。后世三仙献的变化就慢慢丰富多彩了,到了明代开始有了《三仙献寿》的画作。
和合二仙图③《和合二仙图》近现代已经将此二仙比作和谐的象征了。在唐代和合二仙分别为寒山与拾得,他们的谈玄论古,富于人生哲理,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个绝妙的问答,脍炙人口。
蟾宫折桂图④《蟾宫折桂图》以露台代表蟾宫,以一人折桂枝的动作,代表在月宫里攀折桂枝。比喻科举时代考中进士。语出《晋书.卻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曰:卿自以为如何?对日:臣举贤良封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这幅画是寄希望冯子材的子孙后人,也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意思。
左右边框的八幅画,是钦州人民祈求冯子材回故里后的生活形态,但在国难当头之时,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六、“寿幛”之后的一次次血性喷张
刘永福与冯子材在年龄上,相差19岁,但他们是忘年之交。光绪二十三年(年),在刘永福刚过完六十大寿,不到一年的时间,清廷就要求各地将军、督抚举荐“老于兵事,缓急可恃”的武官以抵御外侮。两广总督谭钟麟在光绪二十三年(年)冬,敦请刘永福复出,这一年刘永福赴广州,谒见谭钟麟,谭钟麟委任他为军械局总办。光绪二十四年(年)初,刘永福辞职回钦州,为冯子材贺寿,随后投入到重建黑旗军的工作中。但刘永福的回天之举,终不得善终,黑旗军未能为国效力,而被迫解散。
光绪二十四年(年),是冯子材的八十大寿之年,也正值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建议光绪皇帝调他入京统带京营。次年,冯子材改赴云南任提督,统领全省防营。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他一度上书,请率数营入京勤王。但当时中国政治变化迅速,无论是“帝党”还是“后党”,都没有借用上这支力量。
光绪二十九年(年),钦廉(今天的钦州、合浦)一带会党蜂起,两广总督岑春煊又想到了冯子材。年已86岁的冯子材又起身田间,会办广西军务兼顾广东钦廉防务。夏间行军,途中中暑,牵引旧伤,在南宁行辕辞世。
年,刘永福也在钦州离世。钦州两位这两位民族英雄,如巨星陨落,都走完了他们八十高龄的辉煌人生,留给近代中国百年痛史的一段传奇,留给激励着后人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