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走路,用心感知世界,你将会超越常人
2023/10/23 来源:不详心在哪里,生命就在哪里
但心却被重重迷雾所遮挡
我们却在黑暗中自娱自乐
却不知离光明越行越远
只愿我们能静心向内求索
穿过迷雾,找寻迷途的心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从出生到死亡,从古到今,从纯净到充满欲望的心,渐渐地,虽然我们生活在阳光下,但心却被黑暗的屏障所遮盖,从而不能正确的认知这个世界,也忘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人体是由多个层面、多种品质组成的系统,并且完美和谐地运转着。我们只使用了这个系统微不足道的部分,而大部分的潜能并没有被开发和应用。人可以成为任何可能,具有不确定的未来,而我们从不曾让生命之花完全绽放。
一朵花无论处于什么环境,无论经历什么都要用尽毕生的生命来开花?因为这是他的使命,“道”赋予了它生命,它的一生就是穷尽生命的所有,尽情地开花并散发芳香回报赐予其生命的“道”。这种使命在花是一粒种子的时候就已经蕴含了。如果种子没有成为一朵花,就意味着它没有完成使命,也背离了它的本质。同样,对于人来说,“道”赋予了生命,而且成为人,那么,人生的目的则是为了证悟自己,唤醒真正的自我,返还良知于“道”。
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们如何认知对这个物质世界,有四种认知:
第一种:触觉,即眼、耳、鼻、舌、身的感触。
人通过身体的感官接触对象并将感知传递到思维的头脑。但人相对于古老的大自然是渺小的,人的身体是局限的,所以人体的触觉也是有限的,正如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见七色的彩虹。甚至眼睛看不到风,只能通过扬起的沙尘和摇摆的树枝而知道风。人的眼睛看到的光明和黑暗和猫头鹰所看到的完全不同。眼睛看旋转的火盆时,只能看到一个旋转的火圈。
耳朵也只能听见一定波段的声音,鼻子也不能像狗一样嗅到残留的气味。这些有限的触觉导致我们通过感触认知这个世界并不全面。
这种触觉也存在于动植物中。就如一棵树木,一朵花,动物都有触觉,唯一的区别是树木没有意识。因此这种感触是任何生命对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
当我们的体温和物体的温度不一样时,触摸物体的时候就会有冷热的感觉,事实上,那个物体是热的也可以说是冷的,一个发烧的人在夏天的时候也会感觉冷。于是才有科技发明了温度计来检测和定义温度的高低。
第二种:头脑的思维
人的一生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以几十年的头脑认知大自然和宇宙显然是幼稚的。头脑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是通过生活的习惯、过去、知识、经验、和集体意识来认知,并具有理性的逻辑思维习惯。头脑的思维经常是片面的,具有善恶,美丑,上下等分别的认知,正是头脑的局限性造成了认知的片面性,从而不能整体认知事物的全貌,认为某些物体是无用的,做某些事是毫无意义的,某些音乐是噪音。片面性造成了做事经常会失败和后悔。
我们都知道大脑由左右半脑处理不同的思维:左脑是男性的,逻辑的;而右脑是女性的,富有想象力的。这是一个以男人为主的社会,所以人类不由自主地视右手为常用的手,而右脑连结的是左手,左手却被称为“左撇子”。
但诗人的头脑有着不同的运作方式,是女性化的。因此那些诗人,画家和艺术家都具有女性化的特质,他们的举止,表情,思维都会表现出优雅、富有想象力和迷人的女性魅力。这也因此他们的穿著偏向女性化、喜欢留有长发。
所以,头脑的认识总是片面而不完整的,总是以“是这个,就不会是那个”的两极化认知。
第三种:心智,即欲望,喜怒、爱恨、等情绪的内在能量
事物反映在心中产生了各种心念情绪,这些欲望,喜怒,爱憎的根源来源于自我的观念,有了自我,就有了产生这些情绪的根源,也就有了接收造成这些情绪成因的对象,如果没有自我的心念,也就是处于“空”的境界,这些情绪也就失去了根源且没有了接收对象。内心就会像平静的湖面,平静的内心就会产生智慧,就会像镜子一样反映一切外在的景色。
当一个人开始生气时,生气的情绪由内心产生。愤怒传遍整个身体,当我们压抑自己的情绪时,虽然制止了情绪表现在身体的外在,但不论如何,情绪已经出现在源头并种下相应的种子。事实上,这些情绪是一种波动和能量,能量促使身体内部细胞分子产生了变化。虽然我们看不到情绪,但情绪促使隐藏在内心的种子发芽并成长。内心最深处隐藏着所有的种子,情绪并不是起点,在情绪出现之前,内在的品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愤怒的情绪已经旅行了一段距离,而在它最初的发源地,只是一种能量的振动。
物质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由同样的能量微粒所组成,唯一不同的是组合方式。如果将所有的物质分解到它最小的组成分子,你会发现最后留下来的就是能量,而不同的能量振动形成不同的物质;虽然这些物质表面上看起来有所不同,但是在内在深处,它们都是一样的。
爱与恨是同一股能量的不同振动方式。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名称。关键是如何相互转化。
第四种:真性,即最内层纯真的心,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初心。佛学里称为“藏识”,“般若”,“空”。道家称“道”,“一”。
最内在的心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外面罩着情绪,思维,触感的层层灯罩,灯光越来越暗淡,甚至灯光透过灯罩也改变了原有的颜色,于是我们在黑暗中或者是扭曲的光明中行走。
在这个空无里别无他物。所有一切都消失了,只有种子的源头还在。身体的感触,大脑的思维及心念的活动都将在这个空的房屋里产生一颗种子。触觉、思维、情绪都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就像土壤一样,育养这颗种子的破壳、成长、发芽、开花和结果,这些决定了思维和心念的情绪变化及身体的外在所有活动,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的发展。
在这里,所有头脑的二分性认知,长和短,善和恶,美和丑等对立的两极都融为一体,就像乘坐飞机在空中看一个城市的东西两端,飞的越高,两端就靠的越近。一切都在这里成为一个点,成了宁静的空无,空里也包含着有,因为看到了整体和全部,此时便通达了超脱的智慧。
认知世界的过程
有时,我们的感触会直通真性。流水线工人无需思考便能熟练地操作设备;羽毛球运动员在接一个快速飞来的羽毛球时,也根本不用思考但却能准确地回击;当你进入森林时,会突然感觉内心无比宁静和放松。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头脑停止了思维,也没有情绪的变化,而是直达内心最底层的真心。因此,信息的处理和身体的动作反馈更加准确和高效,也因此更能触动心底。
计划做一件事,首先要通过头脑思考,分析做事的方法和成功的可能性,此时则是头脑和真性的联合运作。
而当听到家人遭遇车祸的消息,内心便产生担忧和悲伤,由此身体的反应和语言都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而发生,此时则是心念和真性的联合运作。
但无论如何所有的感知都必须有真性地参与。虽然有四种对世界的认知,但可以归纳于两种:直观、全然智慧的洞见和对立、分别、片面的认识。
在佛教中,与直观一词相似的是“般若”,与头脑理性思维对应的是“分别识”。
因此,若想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就要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