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宓大展一个9岁孩子的回家作业钱江
2023/10/23 来源:不详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章咪佳
年出生的书画家曾宓先生,在年4月27日办了新一场个展“我,90后”——90岁,展出90件书法题跋作品。
女儿曾莹女士在开幕式上致辞,解答了大家的一个疑问:为什么90岁的大展提前了两年——
“爸爸是个性急鬼,跟他说好三点钟的事,他保证两点半已经到场。心里急得上火,嘴上还不肯承认:‘不急不急,慢慢来。’
人家都是把自己的年纪往小里说,他却急着长大,强调‘福建人(曾先生是福州人)的虚岁,是足岁上加两岁的’。所以他在78周岁的时候,急急忙忙办了‘八十初度’展。如今88周岁,就已经在说是‘90后’了。”
她还不忘调侃了一记老爸,“还好他不知道四舍五入,不然到了95岁的时候,估计要满世界宣布自己‘一百啦!’”
全场响起热烈持久的掌声。
曾宓,号三石楼主,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学时期,师从吴启瑶教授学习水彩画。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得潘天寿、顾坤伯等名师亲授。年毕业于中国画系山水科,年调入浙江画院任专职画师。现为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曾宓开始探索创新,撷黄宾虹、林风眠等数家之长,讷于言而深于思,所观、所感、所悟皆成画,逐渐融为今日之风格。其作品既注重中国画笔墨情趣和意境的呈现,又强化了画面的形式构成,凸显着现代意味;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又不游离人世间的脉脉温情;在具象与抽象、出世与入世之间,体味艺术的境界乃至人生的况味
大展
悄悄的
曾先生坐在台下微微笑,波澜不惊。
年秋天,曾先生和女儿合办过一场好玩的书法展。当时圈子里讲说,老先生是“悄悄筹备自己下一个大展的同时,有意思的小展依然不断”。那场叫做“画字儿”的合展,是其中之一。
悄悄的。很可爱。
年4月初,我去曾宓先生画室拜访先生时,向他求证:大展真是“悄悄”而来?为什么呢?
他笑了一下,点点头:“我不喜欢声势闹得太大,我喜欢一鸣要惊人。”
孔子适周问礼图 28X70CM
红白黑
去年早些时候,朋友送给曾先生一张拓片。“很漂亮!白色的宣纸,红色的图样,我在留白处写上黑色的书法。三原色构成的视觉效果,特别美观。”
曾先生说,这次大展的来因,就是红白黑三原色。
讲真话 58XCM
“这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红,朱砂石磨出来做印泥;白,用植物纤维做的宣纸;黑,松木烧出来以后,用烟做成的墨,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红白黑,显示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三种颜色可以互相影响,又是互相协调的。”
老先生一连说了一串“好看”——“这三个颜色,黑跟红配起来好看,黑跟白配起来好看,白跟红配起来好看。”
受到启发的曾先生,当即请朋友多送一点拓片来,“大大小小,破破烂烂都可以。”他想,这批书写在拓片上的作品,展出的效果一定跟一般的书展不一样,“这个点子,我越想越有兴趣,下定决心要搞这次‘九十大展’。”
新风
构成
曾先生说,做这次展览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现在的书写作品太过千篇一律,“有点滞后的现象。好的艺术不应该重复。再好的艺术不发展、不提高,要灭亡的。”
老先生要搞首创。
以智度劫 70X46CM
古人作金石题跋,考证释文,阐述器物的身世、逸事,为正史学之阙谬,以传后人。
今人曾宓,用书法写在金石砖瓦拓片上,却“无意图文契合,但开构成新风”——
书写的内容,不一定和拓片上千年前的图文有直接对应;脱离了原生态环境的拓片,在曾先生书法、钤印的重组构成中得以新生。
作品中,有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相拥朱砂拓《千佛图》上,6行11列排排而坐的众菩萨。
先生同时在画面底部,以密集朱砂印钤印,成行地与上部众菩萨相呼应,形成宏大的诵经场景;
“画面怎么配合,怎么构成,美不美’,我下过苦工的。”曾先生说他年少时,偶尔看到一本美国人写的《视觉构成学》,学会从人眼睛的结构,分析人观赏作品的视觉规律。他画下三个图案,问我:“你先看到什么?”“圆。”
也有一幅石刻《西游记》拓片上,先生借团花图案分割空间,以浓淡墨色相交替的便笺式书法,饶有趣味地描写了唐玄奘西游取经的史略,及师徒四人的行为、秉性;
解读《西游记》70XCM
更有一小款砖拓的大量留白处,画着大字儿“人没吃饱,只有一个烦恼;人吃饱了,就有无数烦恼”这样诙谐幽默的真性情文字。
人没吃饱,只有一个烦恼;人吃饱了,就有无数烦恼 60X24CM
真性情
初春在工作室看展览画册时,我想请老先生特别讲解一些他自己拟定内容的作品。
先生喃喃:“哦,我变成自夸了。”他最不喜欢别人吹捧他。
唯艺术不可以为伪 X98CM
“没关系,让她写文章的时候收着点写。”曾先生的助手张长青老师凑着先生的耳朵大声说。
放心了一点,曾先生翻到画册上一页——
“人俱马脸,性属多情”。
人俱马脸 性属多情 46X34CM
“苏东坡一家,文学修养都非常高,爸爸、弟弟都是著名文学家,妹妹也是诗人。有一次妹妹作诗讽刺她哥哥,说‘哥你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还在巴掌上流(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啊呀,好幽默啊!”
我想起来,今年春节前第一次去拜访曾先生时,张长青给我们看先生年(25周岁)刚来美院读书时的照片,“看曾老师的脸,有一米八的个儿。”
哦~苏小妹这句诗会引起曾先生的共鸣,因为先生也在意自己的长脸——
曾莹在大展开幕式上还讲了父亲一件糊涂事:“爸爸有厚厚薄薄几十顶帽子,可偏偏自己最想戴的那一顶,总是找不到!”
是的,大多数见到曾先生的时候,现实里,照片上,他确实大多戴一顶贝雷帽。怎么要有这么多帽子?
“怕人家说我马脸,我喜欢戴帽子。”所以先生想把大长脸这件事情写出来吧,“是从苏小妹的讽刺话里得来的灵感。”
以防止我写出吹捧的文章,曾先生那天只选了这件带着自嘲的作品讲。
哈哈,原来脸长这件事情一直是一个梗。我那天下意识地头凑到桌子底下去看了一眼。是的,想看看大长腿,当然了,也没好意思仔细探索。结果,头伸回来时,正撞上曾先生朝我狡黠地一笑
“脸孔偏长的人,比较有情分。所以女孩子要瓜子脸,好看。”这次说完,老先生朝圆脸的我看看,又是狡黠一笑。
春天那次拜访,我起身离开画室的时候,曾先生特地站起来,一路送我到电梯口。我很感动也很不好意思,不过心里是很开心的,居然在想:“啊,老先生是不是满足一下我关于‘一米八’的好奇?”那天更加高兴的是,老先生走路很挺拔,很稳健。
玩去
曾莹说,“爸爸什么都玩,什么都会玩,古玩、爬山、打球、唱歌……一直到现在的作品,也是以玩的心态创造出来的。”
这次的展览,与其说是书法展,不如同样也说是绘画展,因为曾先生已经完全做到了书法与绘画的圆融贯通。
“这就是一个9岁孩子的回家作业,看图说话;
这是一片9岁的天空,如此质朴纯洁,天真烂漫,无拘无束,又肆无忌惮。”
开幕这天很好玩的是,展厅里,每一位收到画册的嘉宾,都背了一只曾先生为大家准备好的绿色帆布袋子——青葱绿上印着“有容乃大”——
在红白黑的作品中间,像青葱少年一样,往来穿梭。大家都像是应了“90后”曾先生的召唤:“一起来玩。”
展讯
展览时间:年4月27日—5月11日
展览地点:浙江美术馆4、5、6号展厅
宠辱不惊 43X69CM
凉风动水碧莲香 50X60CM
只生欢喜不生愁 61X20CM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