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修行会因为发心的不同而现不同的果

2023/7/9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32/

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这个是讲到我们修行,当然在三宝当中主要是积功累德。积功累德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有些人他欢喜受戒学律,以持戒来庄严自己的身口意,戒波罗蜜的功德;有些人听教看经,以止观来庄严自己的功德;有些人他是参禅,参宗坐禅。那么当然,这三个法都是佛陀跟历代祖师所传下的正法,都是一个广大的资粮。但是呢,这样的一个资粮会因为我们因地发心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果报,这以下有五个差别:

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途种子。

说我们在持戒或者是研究教理或者是修止观的时候,我们的存心是为了名利——我希望我这样的一个造作能够在我今生当中创造广大的声名、得到很多的利养,那么,这个时候你依止这样的心境去持戒、看教、参禅,这个时候是一个三途的种子——地狱、恶鬼、畜生的种子。利名心它本身是一个烦恼的心所,你依止烦恼的因缘来持戒、依止烦恼的因缘来修止观,那么所有的善法它就加持在这个烦恼的境界上去了。

在律上说,我们因地发心不正,不发菩提心,发世间的名利心来持戒修福,那么这个持戒修福的善法会因为你这个染污的贪欲的烦恼所染污,那么你这个果报呢未来是在三恶道,你可能到畜生道做一只牛、羊、猪、狗,那么在牛羊猪狗当中呢是享受那个粗恶不净的饮食跟资具。就是为什么呢?因为你在因地的时候你依止的发心是染污的,所以你就在这种不净的地方得果报,就是这个意思。

但执着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种子。

前面的修持它依止的是烦恼,那么这以下依止的邪见,对一切法有一种自性见,执着取向。比如说我们念佛也是一样,念佛应该是要追求的是一心不乱,感应道交是以一心不乱的功德做基础。

但是这个念佛人整天就是向外攀缘,老是想见到佛像、见佛的现前。印光大师说,你这个念佛啊,你内心当中不能向内去调伏你的散乱心,依止攀缘心来念佛,念佛就是想要看到佛、看到极乐世界的出现,那么这样子呢是人天魔外种子。

这个主要的就是一种邪见,不能把一切法会归到一念的心性。一般啊,这个喜欢感应神通的人,这种种姓,他下辈子容易变成鬼神道,好一点的话呢,不破戒啊,就是佛教的护法,如果是破戒的话就到魔道去了,那么这个就是他内心当中没有依止一个正法,心外求法来修行。

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

前面两个发心啊依止烦恼跟邪见,那就在三界里面得果报,杂染的境界,这以下是清净的法界了。但是这个清净的法界,一味出离,他就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一心一意地只是要追求出世的涅槃,那么这样子变成了一个二乘的种姓。

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便是菩萨种子。能够有这个自觉觉他,自觉主要是一个自利的功德,为了上求佛道;同时有大悲心,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下化众生。那么这样子是菩萨种子。

前面的一味出离,他这个心是心净,但是呢,发心比较小;真实自觉觉他心,他的发心比较大,自利利他。

看第三,但从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

前面的菩提心还是一种世俗菩提心,它还是在这个有相的境界分别,这以下的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它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它是怎么回事呢?

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它从自利的角度,能够从一念的心性从有相的境界往“自觉圣智”(自觉圣智就是我们一念的清净心)上趣入,就是摄用归体;那么从利他的角度,又能够以一念清净的光明的心依体起用、发起大悲心。总之呢,彻其源底,能够会归到一切法的本源。然后呢,“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

“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就是菩萨行者他读诵大乘经典,他能够解第一义谛,他能够明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我们一念的分别心啊,当然在作用上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人贪烦恼重、这个人嗔烦恼重,这个人布施的善根强、这个人持戒的善根强,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差别的作用都把它剥开来,然后把一念的心性会归到它最初那个明了的觉性的时候,那种如的境界跟佛那个如的境界是无差别的。他从这个地方体悟到以后呢,开始去发菩提心。

有一天密勒日巴尊者在说法,说法的时候呢,当然他为众生说法主要是人类啊,为他的弟子说法。刚好有一只小狗走过去了,这个时候他马上停下来为这只狗加持。走了以后,弟子就说,师父啊,它是一只狗,您为它加持有用吗?

密勒日巴尊者说,你们看它是一只狗,就是凡夫眼睛看到就是一种外表的因果的果报相,密勒日巴尊者说,我看到的是它的佛性,看到它现前一念心性跟诸佛那种即空即假即中那个如的境界是没有差别的,我看到的是它现前一念心性。

所以说呢,前面的“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这种世俗菩提心经过般若波罗蜜的引导以后,它就能够提升到一种“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那个平等的大悲心,这个叫胜义菩提心。

我们持戒、听教或者坐禅,就是你这样的善法,因为你不同的发心的引导,你未来的果报就有这五个差别。我们现在在研究《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论》那个别境、那个欲,“欲、胜解、念、定、慧”那个欲,欲就是一个希望,这个心所是很重要的。

在唯识学上说,我们的心念当中每一个念头不一定能够创造坚定的业力的,不一定。那么什么样的业力对我们的生命有决定性、有主宰性呢?就是由这个欲、由希望所引导的业力,这样子的业力是很有力量的。比如说,我们有时候去外面,随便的一个善法、慈善事业,有因缘我们就做了,这样的慈善事业不一定马上能够在我们生命当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但是,假设你心中经常有这样一个希望,由这个欲的引导去造作身口意的时候,这个业力就很大。

那么这以上五种的发心,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类。前面的两类,它这样的一个做法主要的是追求、心中的希望就是五欲的境界,就是这个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的境界,五欲的境界。他希望,为什么持戒、为什么听经、为什么修止观呢?他心中希望得到的是世间的五欲。

那么第二种,他心中的欲是一种偏空的涅槃,追求一种出世间的涅槃,这当然更殊胜了。

那么第三种,这个菩提心啊,他心中的希望是无上菩提。

所以说呢,三种不同的希望它引导这样的善法就会趋向于不同的果报,大方向有这样三个差别。

最后的总结: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就是假设我们心中的希望是正确的、是清净的,你所带动的善法都是正确的;假设你心中的希望是邪恶的,那么你所带动的善法都被你这个邪恶的心识所染污了,一切法邪。

关于这一点啊,我们看附表五,解释“一切法正,一切法邪”。我们用《法句经》两句的偈颂来解释这一段话。先看第一句: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那么这个偈颂我们把它分成两大段,第一段是一个总说,第二个是别示。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这算是一个总说。诸法,主要指的是十法界的染净因果,有六凡法界的杂染因果,也包括了四圣法界的清净因果,那么这些都是叫诸法。那么这些诸法是怎么产生的呢?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那么虽然这一切法是由身口意的造作,但是呢,我们的心念它是一个引导者,就是身口的造作是由心念来引导的,而且引导了以后呢是由心念来主宰的,真正是心念在主宰业力的,而且心念是一个真正的造作者。

换句话说呢,身业跟口业只是一个工具,意业它是一个真正的先导者、主宰者、造作者。就像经典上讲一个比喻,说牛跟车,车子就比喻我们的身口二业,牛是牛车的一个方向,这个牛车为什么会走,是因为有牛,这个牛就是我们心念。牛是决定这个牛车往东边走、往西边走,这个牛是一个决定者,它是一个先导者、主宰者、造作者。那么这一大段先说明我们身口意的相互关系。

这以下别示。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假设我们今天造了一个业,我们怎么判断这个业对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影响呢?这以下告诉一个判断方法,就是说,你依止的是一个染污意,你在造作这个业的时候呢,是依止的一种烦恼。

你为什么做这件事情?是贪或者是嗔或者是痴的烦恼,那么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口业,你讲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一种行为,那么这样子的因地一定会让你在来生当中成就痛苦的果报。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像车轮一定会跟随前面的兽足,兽足是决定着车轮的方向。

在《法句经》上说,讲一个小故事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渔夫,他有一次到很远很远的外海去打渔,就抓到了一只很大很大的黄金色的金鱼,非常地漂亮,这个渔夫看到这个金鱼非常美丽,不忍心把它给杀掉,就献给了国王。国王一看,哎呀,这鱼实在太漂亮了。然后就用音乐、玄妙的音乐来供养这只黄金的鱼,把它放在皇宫前面。

那么这个鱼一听到音乐的时候,它随着音乐起舞,它嘴巴就张开,一张一开地。这个鱼嘴巴一张开就发出很臭秽的味道,大家都忍受不住,整个宫殿就弥漫一个臭秽的味道。那么这国王就很奇怪,这只鱼外表这么庄严,怎么会嘴巴那么臭呢?

就把这只鱼就带到佛陀的前面,请佛陀说明这个因缘是怎么回事。佛陀说,这只黄金的鱼在迦叶佛的时代是一个比丘,而且善能说法的比丘,对佛法有很深的理解,善能说法,但是,他说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住持正法、续佛慧命、利益有情,他是为了增长他个人的名利。

所以他说法到最后的时候呢,虽然受到别人的恭敬,也增长他的贪欲跟他的慢心。他要做错什么事,比丘纠正他,他就反过来说,你到底懂多少呢?用这样“你到底懂多少”来责备对方。那么乃至有一次他在诵戒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参加他的诵戒的行列,大家都离开了,因为他这个人呢没有内心的道德,大家就离开了。然后他就口出恶言,他说,你们这些人呢没有一个人懂经律论的……种种诽谤三宝的话。

那么因为这个比丘虽然他在说法的时候呢造了一个善业,但是他依止的是内心的烦恼,终究跑到三恶道去了,变成一个鱼的果报。他曾经去毁谤三宝的罪业,所以就嘴巴特别臭;那么他曾经虽然造了善业,这个善业的因缘使令他有这个美妙的外表。

所以说呢,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依止的是染污意,这个大方向就是一个痛苦的,大方向。

再往下看。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那么这个地方也是一样,一切法是我们心念是一个先导者、是一个主宰者、是一个造作者。假设我们今天依止的是一种清净心,无贪、无嗔、无痴的清净心,或者慈悲心,那么所发动的语业或者是身业,是则乐随彼,我们一定会因为这样的业行成就安乐的果报,这以下讲出一个比喻:如影不离形,影子是不能离开我们的身体的。

“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在《宗镜录》它也讲出一个小故事是说,它说佛陀灭度以后,有一个行脚的比丘,行脚比丘来到塔庙以后看到佛塔,他对佛陀的感恩心啊,他绕塔三匝,赞叹佛陀的功德,由于佛陀的出世法,开显众生的智慧。那么他临走的时候他为了表达对佛陀的感恩心,一个行脚比丘什么都没有,唯一的、他最珍贵的就是他脚底下破旧的草鞋。他就很虔诚地把他的草鞋脱下来,挂在佛塔的前面,表示他对佛陀的供养,他供养以后内心感到非常满意,就离开了。

离开以后没多久,又有一个行脚比丘来到这个佛塔,他看到了佛塔,也是忆念佛陀的恩德,散发出对佛陀的感恩,佛陀的说法使令众生世间的黑暗当中出现了光明,那么他也是绕佛三匝。那么临离开的时候,他看见这么庄严的佛塔前面挂着两个破旧的草鞋,他觉得这个是对佛塔的不恭敬,把草鞋拿下来把它扔掉了,扔掉以后他也是很满意,就离开了。

永明延寿大师说,这两个人对佛塔做出了相反的事情,一个是把破旧的草鞋挂上去,另外一个是把这个草鞋丢掉,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这两个比丘的业行呢?

永明大师说,这两个比丘的功德是完全一样的。

因为,他们两个的行为是出自于对佛陀的一念感恩心,是供养心,虽然他们的表现法不同,但是他们的情况都是“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那一念引导业行的那一念心啊是供养的心情。所以说呢,永明大师的判断,这两个比丘的功德是完全一样的,是无差别的。

所以从这段的学习我们就知道,我们在未来怎么判断这个业是清净的、是染污的?就是以我们那一念的心念。所以说,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这个是说明我们在修行的刚开始,我们一定要先端正我们的因地发心。因为因地的发心它会引导着我们所有的业力。假设我们在因地发心有错误,我们赶快调整,要马上调整,因为我们所有的业行是由我们前面的念头来做一个先导者、主宰者、造作者。

注:节选自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05

为方便阅读,文章题目为编者所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4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