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机枢都把直心理解错了,难怪不能

2023/6/28 来源:不详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5972929.html

小编在文章中提出一个观点:“菩提”是佛学的核心概念,佛学体系以“菩提”为逻辑基础。心经有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的觉悟境界。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来的佛。从众生到佛的距离,只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距离。而对于未曾开悟的众生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只能是一个字面上的名词,是一个学习的境界目标。对于未曾开悟的众生来说,“菩提”还只是一个未曾证得的抽象概念。

一心向佛的众生欲证菩提,是一个从“用诸妄想”向“真发明性”的突破过程。在这样的修习过程中,要以哪种方便过渡来作为搭引呢?佛陀开示我们“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楞严经云:“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一心向佛的众生欲证菩提,是为了什么呢?应当就是为了“度脱轮转,出离生死”吧。菩提者,正性离生。正性者,不落二边,真发明性。真发明性者,真如显发明照佛性。离生者,出离生死,正性的过程就是离生的过程。那么出离生死的修习过程,就是正性的修习过程。“出离生死,皆以直心”,那么“直心”就是正性的修习过程。

小编以为这段经文中的“直心”一词,是个容易理解错误的概念。都把“直心”理解错了,难怪不能出离生死。记得小编以前也是把“直心”理解为“直的心”,却也总会觉得有隐隐的不对。经云“应当直心詶我所问”,说明了众生欲研菩提,未证菩提之时,是具有“直心”的。那么如果众生具有“直心”为什么还会“用诸妄想”呢?如果众生已然具有“直心”,却为何还在轮转之中未曾出离生死呢?众生颠倒,那么众生所具有的“直心”是否也跟着一起颠倒呢?如果也跟随着众生颠倒,那还会是可以出离生死的“直心”吗?再说了这个“直心”在哪呢,如果在哪都不知道,“皆以直心”何从谈起?

“直心”作为众生欲研菩提的方便搭引,不应当是个不可捉摸的模糊概念。所以呢,小编认为“直心”不可以理解为“直的心”。“直心”的“直”,应当是个动词,而不是形容词。直心者,使心直,正性之谓也。直心者,使不委于曲。不委于曲者,不再“用诸妄想”。

《说文》对“直”的本义解释如下:“直者,正见也,正直为正,正曲为直。见之审则必能矫其枉。”矫其枉而使曲者从正,正曲为直。“永无诸委曲相”中的“委曲”,是使不委于曲。那么经文中的“曲”指的就是“用诸妄想”,是“攀缘之心”。“直心”的意思是“使心离攀缘,不委于曲”。

或许你会说了,经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那么难道十方如来还会有攀缘心吗?十方如来皆以直心,那么这个“直心”,就应当是“直的心”才是。当你这么认为时,你有没有想过:“十方如来,还会有生死需要出离吗?如果还有生死未曾出离,那能是如来吗?”。因此呢,“十方如来”这段经文中的“如来”,并不是你所认为的“如来”。“十方如来”指的应当是“众生的如来本性”,由有十方众生,故而有相应的“十方如来本性”。众生者未出生死,虽然未出生死,如来本性未曾少失,皆自具足。所以呢经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

欲研菩提的十方众生,不管你是富贵是贫穷,是聪慧是愚昧,是强健是病弱,是年轻是衰老,都得从“直心”做起,使曲心从正,销熄攀缘,才能出离生死。“直心”指的就是欲研菩提的修习内容,修习方向。

那么要“直心”要使得曲心从正,就得先明白“攀缘”所在。因此呢,佛陀就让阿难“詶我所问”,“詶我所问,而以直心”。詶者,畅所欲言。佛陀让阿难对所提之问,畅所欲言。为什么要让阿难畅所欲言呢?就是要帮阿难找到“攀缘”之所在,找到了攀缘所在,就能正之,而不委于曲。

楞严经的这段经文,是为了把阿难“得成菩提”的殷勤启请,从无从下手的抽象模糊,转换为可以切实修习的“攀缘出离”上来。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4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