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林夕心里不止明哥,还有这位女作家,林
2023/6/28 来源:不详紫外线光疗仪的作用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21/9212918.html
很多事情好犀利,以为是真,其实是电光幻影,很快会过去。
——林夕
在杨千嬅的诸多粤语专辑当中,《电光幻影》的复古情调及音乐深度,足以成为她音乐生涯中的代表作,杨千嬅日渐成熟的个人形象在这张专辑中得到了丰满的体现。
这张专辑当年获得多个乐坛颁奖礼颁发的大碟大奖及监制奖,包括“叱吒乐坛至尊唱片大奖”和“四台联颁大碟奖”,杨千嬅也于“年度叱吒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中再次夺得“叱吒乐坛女歌手金奖”。
“电光幻影”这首歌是全碟的点睛之笔,亦是全碟的主旨,确立了全碟的怀旧风格。于逸尧的编配令此曲充满了八十年代粤语歌的味道,他是“人山人海”的主要成员,成名作为“再见二丁目”,曾随“进念二十面体”“非常林奕华”等多次参加海外的艺术活动及演出,擅于融合中国传统民乐和主流流行歌曲的成功元素,打造清新隽永的小品。
林夕曾在采访中说过:“对于佛学思想,都是我消化完,然后放在歌词里面,如果直接用,就会重复同流于概念化,会令人抗拒”。当年林夕将《电光幻影》交给杨千嬅时说:“你先唱,你尽管唱,唱完了你再琢磨,不懂来问我,问完不懂没关系,再过些年,你就会明白了。”
歌名取意于著名佛教经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一切因缘所生之法,都是虚妄颠倒之见形成的,虚幻不实、即生即灭、幻灭无常。电光好比自人生所经历的一切,如同闪电,闪耀的瞬间炫丽夺目,却是刹那而逝,犹如幻影。人的一生,无论富贵还是落魄,最后不过是昙花一现,一切都只是幻象。
喜欢林夕的人都知道,他非常喜欢亦舒。他的许多词作,如《电光幻影》《星之碎片》《寒武纪》《阿修罗》《开到荼蘼》等等,直接用的是亦舒的书名。在亦舒的同名作品《电光幻影》中有这么一段话:“电光幻影,其实并不存在,它不过是利用人类的眼睛视网膜对影像有十分一秒的保留能力,于是一连串的好戏上映了。”主人公荣三和,失恋后独居在一座古宅里。一次偶然,古宅被租作电影公司拍摄的场地。三和常静坐在楼梯上,看着楼下剧组的拍摄,恍惚间,三和在他们演绎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渐渐地,她走出了失恋的阴影,忽觉曾经的情感变得微不足道,更为戏剧化的是,一年后再碰面,那些剧组的朋友已不认识自己了,曾与她交心的三位明星,从此散落天涯。来如电光,去若幻影,那些日子真如电光幻影般虚幻,时间如朝露,主人公成长于电光幻影之间,她的身边继续人来人往。故事结局是圆满的,可这种圆满,说到底,不过另一种形式的“电光幻影”。
林夕写下这首同名的歌,有向亦舒致敬之意。这首词不论是意境还是哲理,都浑然大气,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此时的他,可以任性地抛开商业需求,将自己对佛理的理解融入词中。
扑面而过
如难过眼泪淋熄兴奋烈火
如肥皂在肌肤上偶遇而破
如时间战胜了的一声苦情歌
本我到无我
天涯明灭忽尔没痛楚
在麦浚龙《金刚圈》这首歌里,林夕写道:“相见是意外,见不到才是应该”。遇见所爱的人,总以为是命中注定,其实这只是个偶然事件。你扑面而来,也终会忽闪而过,因你而燃起的炽热烈火,最后被你引发的泪水所淋熄。膨胀的欲望,如肥皂泡在五彩的光晕中升腾,触碰到你的瞬间,便被现实戳破,灰飞烟灭。那个瞬间如露如电如幻如影,每破灭一次,人生岁月的沟壑就愈发幽深。
在这里要提下自我、本我、无我。自我境界的人,就是被“贪、嗔、痴、疑、慢”控制的人;本我境界的人,就是知道这些本性是不可能被根除的,只有自己想办法来制约它们,学会自我调节,顺势而为的人;无我境界,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对他们而言,根本不存在享受、改变、忍受之类的说法,空就是有,有就是无,到达无我之境,超越了自己。
一切终将被时间带走,再多的苦乐都会被冲淡,被稀释。执着于自己的心境,才会为聚散而感慨、痛苦,当参破一切,到达“无我”的境界,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时,过往的一切就不会成为负担了。
我或忘我
如微雨放低水花花向上舞的因果
梦想颠倒一切在我
得所以失执于对便错
最快乐的时光并不是欲望得到满足时那种促逝的快感,而是忘我地投入一件事情。那时没有自我,没有时间,没有烦恼,有的仅仅是当下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忘我的境界。
根据佛教的缘起法,世间一切事物皆是因缘所生。一切忧苦,都是虚幻的,只是微雨落入心底溅起的小小妄念。
《心经》中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什么叫颠倒梦想?一是不明白无常的真理,认假成真;二是贪恋世俗享乐,不明白欲望是痛苦的根源;三是不明白世上一切都是虚幻无常的,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因此生起诸多的对立妄想;四是不明白“我”也是因缘聚合之物,没有自性,不会永恒。
人一旦不明白,就会犯下一些违背正理的错误,变得本末倒置。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对一切事情起妄想、分别、执着,认假成真、执幻为实,这都是颠倒梦想。世上一切事物本非实有,只因颠倒梦想,认为真有,追逐不舍,则造幻业,受尽虚幻的痛苦而不自觉。
远离颠倒梦想,则是觉破了三障中的烦恼障,即破了迷惑的障碍、无明的障碍、烦恼的障碍。一切和了生死、和解脱无关的起心动念及所作所为,都是导致我们继续在娑婆世界轮回不断的因。我们在这些“因”上苦苦纠结,岂不颠倒?而梦想颠倒的妄都是自找的,是沉迷还是解脱,其实全在自己。
宇宙间本没有感情,空空如也的大千世界自有了人类才开始摆脱原始状态的懵懂,爱情、亲情、友情,人类的多数行为都能与感情挂钩,少有人能跳出情感的牢笼,自然而然,人世间就生出无数恩爱情仇。可是在这感情纠缠中究竟何为得到?何为失去?
一切皆有因果,看穿了因果,又有什么可以看不清、意难平的呢?执着若不放下,终究会变成心魔,即便这结果是“对”的,执着太深也会变成错。执着于得,便必执着于失;执着于对,便必执着于错;执着于空,便必执着于色;执着于我,便必执着于无我。
行事如运笔描空,任运宽坦,描时专注,描后放下。任运,就是顺其自然,自由自在;宽坦,就是心中一片坦然,没有任何担忧烦恼。不计较结果,就不会产生烦恼,认真而不执着,投入而不贪恋,消解欲望,淡泊无求,你会发现,在这世上,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改变你的心。如果做这点,你就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人存在只想为了求证
曾留下追忆里的情景
但万法好比电光的幻影
入静了心境挂念难道靠眼睛
“人存在只想为了求证,曾留下追忆里的情景。”这句话让人很有感触。人活着就是为了求证,曾经喜欢过的种种都将化为乌有。人总喜欢美化回忆,最好的时光总是存在于记忆与憧憬之中,而制造记忆的人,则永远困在这虚幻的桃花源内,这缥缈的玻璃城中。
我们的追逐,不过是期待美梦的重演。有时候,你以为念念不忘的是记忆中的那个人,但其实你忘不了的是那段时光、那片风景、那个年纪,那个情景。我们追寻着记忆里那份美好,并相信回到过去,我们的生命就圆满了,可曾经完美的爱人是从没存在过的,多年后再见,往往会发现“相见争如不见”。
电光幻影,推物及人,人的一生,即使再瞩目再成功,不过是昙花一现,电光火闪而已。可惜人注定要为虚幻的梦漂泊一生。
“入境了心境挂念难道靠眼睛”——色相无常,禅定所见才是真相,外物只是假象。大智慧者往往具有朴素的宽宏的大彻悟的精神,用心去看世界去看宇宙去看万物自然的法则,而不是用眼睛,眼睛看到的是障,是表象是俗世思维,只有用心才能将幻境一一看破,看到万物的本相。
我或无我
唯时间会去解释苦恼亦要我许可
恨只因爱因爱及怖
歌者与歌终须要掠过
大家都知道一句著名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勘破凡障,要看破的不止是外物,更是自己的心,当你的心境澄明到与万物合一,包容宇宙时,便没有什么能让这颗心烦恼了。
物质是联系的,联系是有条件的,爱和恨看似相反,它们却都是人极端的感情,来自同样的母体,恨往往由爱中生发,它们在诞生的时候已经包含着彼此,也将一同消弭于时光之中。爱没有了时候,自然也就不会恨了,如同林燕妮所说:“爱的反面不是恨,爱的反面就是不爱了”。
“因爱及怖”则出自佛学著作《妙色王求法偈》:“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是说人的喜怒哀乐都是由欲望而起,一切外在的对他人和事物的爱,源于自身的贪欲,源于害怕我的消失。看见五蕴的和合因果,破我见,才能真正的离爱欲。我之不存,爱为何物?
“多经典的歌后,一刹眼已走”香港的歌后能还有谁?此后的歌者还能有谁?歌者终将老去,他们的歌也不可能永远流行。所有人都是过客,所有事都将随风而逝,无论是歌者还是歌声,终会被时光拂掠而过。
而遗憾都只为了求证
最看不开的竟然是感情感情
爱恨无常雪落无声
色不过色却碍了空性
习惯了一种生活方式,一旦改变或失去,便会失衡。“人存在只想为了求证,曾留下追忆里的情景;而遗憾都只为了求证,最看不开的竟然是感情”,这何尝不是对固有习惯的一种依赖呢?所谓的缘分只是一种幻化冥灭的东西,最看不开的,是不能再拥有的习惯而已,同时又没勇气去养成新的习惯。现实中情感的力量始终阻挡着人们看破红尘的目光,所有的爱恨情仇都只为看个究竟,可结果偏偏世事无常,逝去无声。
佛教中的色,指物质存在的总和,眼睛能看到的物质叫色。空性,就是“无自性”或“无我”,空不是虚无的意思,而是“无限”“无尽”的变化,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就有灭的,也就是空性的。“色”是变化着的,又是空的,就像《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的色空观,就是要你看到万物都是因缘和合,在有色世界里确立“看空不空”的思想。
世事如同放烟花,每次烟花腾空,总有人高呼着奔涌而去,这就是妄境。在妄境出现时,不要起善恶心。如果因某些事而兴奋或是烦忧,就是起了善恶心,这是因为你不能安住于空性,不能安住于真心,当你没有安住于真心时,一点点小事,就能改变你的心情。
有时候感觉往事是那样的遥远,以至于觉得仿佛发生在前世,没有什么比这刻的感受更能说明感情经历的空幻了。人们用一生体会到了人生的幻灭,触摸到了生命和生活的空性,当人生屏幕关闭为一片空白,你曾经投入的一切喜怒哀乐都化为泡影、无影无踪,你的这期业报就结束了。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爱是诸多因缘和合的结果,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因缘有聚,亦必有散。爱情的无常和生灭变迁,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婚姻的离散从根本上是因为从爱情那里承袭了无常、空性和生灭的特性。“色不过色,却碍了空性”,源自于佛佶,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很多人执着于眼睛所见的“有色世界”,阻碍了空性的显现。
林夕在词中处处普及他的人生哲理,是用情感故事为包装来规劝世人破我执,得自在。
我们是尘世间的过客,不能留下什么,也不能带走什么,唯有珍惜当下。人生本已如白驹过隙,青春更是稍纵即逝,而爱情,则不过是一道闪电罢了。如“梦、幻、泡、影”——爱情是空幻的,谁人见过闪电永远停驻在天空中,露珠不被蒸发得无影无踪呢?
既然生命如同电光火石一样转瞬即逝,我们应当如何过好这一生呢?有人问佛:“什么是佛?”佛回答说:“无忧便是佛”,因此,人生最应该珍惜的就是欢乐,这才是生命最真实的好处。只要对人与事不计结果,淡然处之,看得“通透”便是“无忧”了。
痛苦、快乐均由心念所起。心生万法,一念之间便是地狱与天堂,心有便有,心无便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