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

2023/6/26 来源:不详

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不要惶恐,也不要忘记真心和真性。只要记住,青春也就只有这些日子。——《无问西东》

只问自由,无问西东;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敢勇,无问西东!

深夜从影院出来,本来期望一场温馨的电影,结果听到了让我内心震撼的句子,实话说,像《无问西东》这类人本、人文的电影还是很合我的胃口,也许这也是理工思维的具体显现吧!

20年代的中国,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与军阀之间展开混战,这是个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帝国主义列国肆无忌惮的掠夺,神州大地满目疮痍,遍地饿殍。“如何强国”成为了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智者阶层空前统一的思潮。电影中的吴岭澜,文科考试成绩全部满分,但是实科属于不列(应该就是理科门门不及格的意思吧),他因此十分的困惑——好的学生都会选择理科,而他从内心不愿转到文科去,为此,他困惑了、抑郁了。

梅贻琦老师找他谈话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实?老师告诉他:在青春的日子里,我们要顺从本心!他因此慢慢找到了自我。年,文化巨人泰戈尔来到清华园,发表了“对自己的真诚”的演讲,吴岭澜受到巨大的震动,“为何文科不可救国!”我想,在彼时,清华早期的知名外文教授吴岭澜一定是这想的!

隔着屏幕,看着莘莘学子们倾听着泰戈尔演讲的一幕,巨大的内心震动同样传递到我的内心深处——“顺从本心,无问西东”。正如吴岭澜教授内心的震荡一样,20年代中国的文化界、学术界同样为“如何强国”争论不休,年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极大鼓舞了落后的东方世界,当时东方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一丝曙光——东方文化同样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年,泰戈尔访华就成了中国知识界的一件盛事,但也带来的巨大的争议。

当时的中国不乏对泰戈尔充满了热情、欢迎的人,徐志摩、梁启超等都曾全程陪同泰戈尔的旅行,并热情洋溢的赞美了这件盛事,徐志摩说“这里几乎所有的具有影响力的杂志都刊载有关您的文章,也有了特刊介绍您……无论是西方和东方的作家,从没有一个像你这样在我们国家年轻人的心中,引起那么广泛而真挚的兴趣。也没有几个作家(连我们古代圣贤也不例外)像您这样把生气勃勃和浩瀚无边的鼓舞力量赐给我们。”梁启超为了庆祝泰戈尔庆祝64岁生日,送给泰翁一个中文名字“竺震旦”——印度和中国的桥梁的意思。

泰戈尔是东方诗人、哲学家中的泰斗,在他的思想中,“梵我合一”是首位的,类似于中国的“人天合一”,泰戈尔的“梵我合一”强调“我”与“非我”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和谐与协调,和谐和协调成了哲学的主题,成了“道”的显现,正如他自己曾经说过:“我觉得我不能说我自己是一个纯粹的诗人,这是显然的。诗人在我的中间已变换了式样,同时取得了传道者的性格。我创立了一种人生哲学,而在哲学中间,又是含有强烈的情绪质素,所以我的哲学能歌咏,也能说教。我的哲学像天际的云,能化成一阵时雨,同时也能染成五色彩霞,以装点天上的筵宴。”

同样,泰戈尔成为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如同诗歌中的“韵律”,“韵律”如同黑格尔眼里的“逻辑”,中国文化中的“意象”,能够如此把文学和哲学统一并实践,这完全是一种创新,能够震撼所有写作人的心,泰戈尔是伟大的,徐志摩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其比喻成古代圣贤的。

如此的圣贤,同样看透了“生死”、“善恶”,他是如此统一的认识了生命、内心,善恶的本质来源于人类的有限性,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正因为此,生命才得以完美,我们需要像拥抱生命一样坦然的面对死亡,“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Letlifebebeautifullikesummerflowersanddeathlikeautumnleaves),这是何等之美:

1、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2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3

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

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

如同一阵凄微的风

穿过我失血的静脉

驻守岁月的信念

4

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

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

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

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

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5

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还在乎拥有什么——《飞鸟集》

即使占据了如此之高的思想阵地,徐志摩、梁启超等中国大家的热情迎接,但泰戈尔的中国之行,同样也引发了很多的异议,鲁迅、陈独秀都提出过相当尖锐的批评。当时中国的实况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更多的知识分子认为:必须尽快提升物质水平,才能使东方世界真正的屹立于地球。

陈独秀在《好个友爱无争的诗圣》中就写到:“你看我友爱无争的诗圣”,是何等逍遥自在地在北京为英人之坐上客。”在《评泰戈尔在杭州上海的演说》中写到:“一是误解科学与物质文明的价值;二是引导东方民族解放运动走向错误的道路。这两个错误都是社会改造之思想上重大问题。”鲁迅在《花边文学.骂杀与捧杀》中写到:“人近而事古的,我记起了泰戈尔。他到中国来了,开坛讲演,人给他摆出一张琴,烧上一炉香,左有林长民,右有徐志摩,各各头戴印度帽。徐诗人开始介绍了:“唵!叽里咕噜,白云清风,引磬——当!”说的他像活神仙一样,于是我们地上的青年们失望,离开了。”

当然,泰戈尔不可能,也绝影响不了中国独立解放的历程,此后一百年的今天,选择“不抵抗”的印度和“反帝反封建”的中国同样都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想就像吴岭澜教授的证悟一样,泰戈尔、徐志摩、梁启超、鲁迅、陈独秀他们同样都是对的,因为他们同样“顺从本心,无问西东”。还有谁说的比狄更斯更清楚呢?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狄更斯

境由心生,境随心转,我们唯有顺从本心,无问西东,方得始终。在困顿中、日军轰炸中,吴岭澜教授让困顿中的沈光耀,重新认识了人生,国破家何在,这个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用内心发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同情。一句令人泪流的“妈妈,对不起”的背后是中国文人的气节:只问自由,无问西东;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敢勇,无问西东!

开着“晃晃”飞机的沈光耀最终把生命献给了他热爱着的、满目疮痍的土地,晃晃着、欢快着的英雄们庇佑着无比困顿的难民,这其中就包括了孤儿陈鹏,他将深爱献给了同样善良的王敏佳,在困难的日子里,顺从本心,选择爱的同时,放弃了所有的羁绊和牵挂,只问深情,不问西东,不离不弃,终得始终。

大雨中,陈鹏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送给了在王敏佳被批斗时选择逃避的李想,而李想最终选择了牺牲,救助了张果果的父母。当张果果身处现代商业社会中的尔虞我诈中时,面对各种猜忌、背叛、无奈之时,他的父亲告诉他,顺从内心,去做快乐和开心的事情,张果果因此而完成了自我的升华!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至此,我们不得不赞叹清华的底蕴,赞叹内心的力量。电影开始的时候,楷书无问西东的边上是一个英文短语——ForeverYoung,也许至此我们才能够更为清楚的理解影片的精髓:

“不要放弃,对自己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不要惶恐,也不要忘记真心和真性。只要记住,青春也就只有这些日子。”

“因此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成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

“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满的理想,你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动都应得折中于那唯一的标准。”

“如此你们虽则眷爱地上实体的事物,你们的精神还是无伤的,你们的使命是在拿天堂给人间,拿灵魂来给一切的事物。”

只问自由,无问西东;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敢勇,无问西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