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无苦集灭道生死即涅槃

2023/5/11 来源:不详

上次我们讲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现在再来看《心经》的经文:“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这四个字,佛教叫做四圣谛,也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四圣谛,就是四种圣人们所觉悟到的真理。

这里的圣人们,在佛教里指的就是佛菩萨。

苦谛,是在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

集谛,是在说明人生的痛苦呢是怎么样来的,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灭谛,是在讲涅槃的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最理想的归宿;

而道谛,是在讲,一个人只有修道,你才能够证得涅槃这样的一个真理。

一、苦谛

首先我们来看苦谛,关于苦的真理。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

世人有句口头禅,叫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就是从佛教里面来的,就是佛教里面说的人生四苦。生、老、病、死,大家比较熟悉。

这四苦,主要是在说生理性的痛苦,而佛教最典型的说法是什么?

八苦!八苦,就是在生、老、病、死这四苦之外,再加上四种痛苦。

第一个,求不得苦。

这个是指我们对财、色、名、食、睡这五种欲望的强烈的欲求。当这些欲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痛苦不堪。

第二个,是爱别离苦。

就是跟所爱之人、所爱之物,分离时候的那个痛苦。特别是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不得不和自己所爱的这一切相离别,你不得不带着千般留恋万般不舍,撒手西归。这种痛苦,会让你痛得彻骨彻髓。

第三个,是怨憎会苦。

你不喜欢的人,偏偏在你面前晃悠。你不喜欢的事,偏偏把你给缠上了。比如说,生意失败了,股票套牢了,期货缩水了等等,都让我们苦不堪言。

第四,是五阴盛苦。

这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心经》中讲的五蕴,其中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

所以,五阴的作用非常的炽盛,这就把我们的本心本性给遮盖住了,这是让人非常痛苦的事情。

不过,佛教说苦,它并不是为了消极厌世,而是为了解脱痛苦,离苦得乐。

所以佛教修行的实质,就是要让我们认识痛苦产生的根源,从而消除痛苦产生的根,断了这个根。

二、集谛

集谛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么样产生的真理。这人生痛苦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这个就是集谛的内容。

佛说:“集是苦因,苦因集有。

”集就是感召的意思。恶业感招了苦果。所以这个苦,不是外来的,是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做了不好的事情,把它给感招来的。

佛陀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是贪嗔痴。贪,贪得无厌,指的是错误的欲望;嗔,就是嗔恨,得不到的时候的那种嗔恨的心理。

贪与嗔这两种情绪,其实是一体两面:有了贪爱,就会有嗔恨;有了占有,就会有排斥。

痴,是愚痴无明。因为无明,我们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界。因为看不清,就产生了许多错误的想法,由此带来了贪爱、执着和占有,以及与此相反的嗔恨、厌恶和排斥。

因为贪嗔痴能够毒害我们的精神的生命,毒害我们的慧命啊,所以叫做“三毒”。

如果你不除掉三毒,我们的生命就不得安宁,这世界就不得安宁,那苦日子那就无穷无尽。

所以,要灭掉苦果,必须要灭掉痛苦的原因。而要灭掉痛苦的原因,就是要消灭掉三毒。

三、灭谛

灭谛是说明涅槃解脱的境界,才是多苦多难的人生最最理想的归宿,说明这样的一个真理。

灭是寂灭。但是大家千万要注意的是,这个寂灭不是什么都没了,而是指什么?指烦恼的消灭。

你烦恼消灭了,就是涅槃。什么叫涅槃?

《杂阿含经》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所以,涅槃它是梵语Nirvana的音译,它的原意是指火焰熄灭了的那个状态,熊熊燃烧的欲望的火焰,现在熄了,那种状态叫涅槃。

涅槃的意思的翻译,就是灭,也叫作灭度。你灭掉了烦恼,你就波罗蜜多,你就度越了生死轮回的河流,就了河,到了达彼岸了。

四、道谛

道谛是说明,人必须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这样的一个真理。佛教主张修习三学来破除三毒。

三学就是戒学、定学、慧学。

要勤修戒、定、慧,对治贪、嗔、痴。戒就是戒除掉恶行,定是定心一处,慧是破妄证真。

用戒定慧这三种学问,就可以除掉贪嗔痴三种毒素。可以讲,戒定慧三学是佛教修行的总纲。

《楞严经》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所以,这个戒是迈向解脱的行为规范。戒能生定。

持戒的人念头是不会杂乱的,很单纯的,修习禅定自然而然就容易成就。

定能发慧。有了禅定的力量,就可以平息妄想执著,智慧的光明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了出来。

总之,四谛是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是佛为了众生慈悲的开示。

四谛的主旨是什么?

四谛的主旨就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知苦:就是知道这人生有种种痛苦,四苦,八苦。

断集:要断除痛苦的根源,断掉贪、嗔、痴三毒。

证灭:要体证到涅槃解脱的那个状态。

修道:就是要修习戒、定、慧等等方法。

佛教把修学者进行分类,分成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乘。

这里面的声闻乘,就是亲自听到了佛陀的言说音声、说法教义,参悟四圣谛的教义而悟道的。

四谛是声闻乘得以修行证果的理论。

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讲经说法的时候,给五比丘开示的就是四谛的教理。

那么,既然四圣谛这么样的重要,为什么在《心经》里却说“无苦集灭道”,说并没有什么四谛呢?

这里面,包含有三重含义:

第一层意思,是说缘生无自性,所以无四谛。

“五蕴皆空”,就可以“度一切苦厄”,当我们悟到了空性,所有的苦难怎么样?解脱了,当然就没有了苦谛,悟空了还会有苦吗。苦谛没有,那探讨苦的原因这一套名言系统集谛呢,当然也就没有了。

这“十二缘起”也就是生死轮回的原因,是集谛的内容。

《心经》说“无”十二因缘,这集谛是没了呀。那苦谛、集谛都没了,那灭谛、道谛呢,自然而然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如果把贪、嗔、痴三毒比喻为病的话,那么,当我们悟到了无明的空性,当我们断掉了十二缘起的因果的链条,就没了贪,没了嗔,那三毒这个病怎么样?

自然而然也就没了。三毒这个病没了,这个病所引生的苦果,也就是八苦也就不存在了。

同样,三毒这个病如果没了,那对治三毒的戒、定、慧这个药方,管用不管用?不管用了,因为,用不上了!

既然,没了三毒这个病,那你的生命本来就处在涅槃解脱的状态,也就是灭的状态,你的烦恼已经灭了,不需要在灭除了三毒之后,才能够达到涅槃解脱的状态。

不需要的,本身就是涅槃解脱的,这就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是要放下名相,所以无四谛。

“无苦集灭道”的第二层意思,是说即使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也不过是一套名言系统,也只是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才设立的,一切佛法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进行的假名施设。

如果你把佛法当成了实有,死死地抓住不放,那么就惨了,那你就执着在名言上,反而不能证得“诸法空相”。

声闻乘是听闻佛陀的四谛教理而修行证果的。但是在大乘佛教看来,这四谛也不过是一种假设,所以千万不要太执着它。这是第二层第二重含义。

第三层意思,是真俗不二,所以无四谛。是真俗不二,所以无四谛。

这苦集二谛,是俗谛的因果,是世间的因果。有了贪、嗔、痴这个苦的因,就有了四苦、八苦这个苦果。

而灭道二谛,是真谛的因果,是出世间的因果。有了“勤修戒定慧”这个出世间的因,我们就能够得到涅槃的出世间的果。所以“无苦集灭道”的第三重意思,是从修行的层面上来看的。

那么从修行的层面上来看,无俗谛的苦和集,无真谛的灭与道。也就是说,离开了世俗谛之外,并没有一个什么真谛。离开了生死的世界之外,并没有一个涅槃的世界。

大乘佛法是不落阶次,把世间和出世间,完美地融合了起来。在烦恼中证得菩提,在生死中证得涅槃。

这样一来,这世间和出世间,烦恼与菩提的界限,就彻底地被打破了。

大乘菩萨,已经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也就是说,你已经知道了苦的果,已断除了苦的因,已经证得了灭苦的境界,已经修习了灭苦的方法,虽然你已经不住于生死,但是他也绝对不会追求去离开生死。

他之所以不会“住”在生死、不会沉沦在生死的里面,那是因为他已经获得了解脱;

那么,他之所以不会离开生死,是因为他有慈悲心,他有慈悲大爱之心,他为了普度众生。所以,他才不会离开这个生死轮回的世界。

“无智,亦无得。”

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凡夫境界的一切存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在空性的里面都是无;佛所说的法,十二缘起、四谛,在空性上也是无;你能够证的般若,你所证得的实相,在空性上还是无。

交流到这里,我们已经把《心经》中精深微妙的法义,妙用分讲完了,接下来的内容自然就好理解了。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学文化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影响巨大,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而学习《心经》应该是首当其选,欢迎继续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7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