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
2023/5/9 来源:不详“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妙法莲华经》)
慈:给予一切众生喜乐。
佛慧:诸佛所证得的平等大慧。
大智:可以遍照一切法界的澄明佛心。
彼岸:开悟的境界。
慈悲之心
以慈悲心修养己身,善入佛证得的平等大慧;通达佛的澄明心智,终能达到开悟境界。不但能够自身得到解脱,而且还可以救度成百上千以至数不清的芸芸众生,名声传遍了无量世界。
当年六祖慧能大师写了无相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五祖弘忍夜授《金刚经》,并付法予他,同时怕其他僧众为了得到衣钵,会做出不利于慧能的事,便连夜带着慧能出寺,亲自护送慧能渡江南下。到了九江驿,五祖要慧能上船,却自己把橹摇船。
慧能不好意思地表示:“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
五祖说:“合是吾渡汝。”
慧能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慧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因缘
“彼岸”是与“此岸”相对的名词与境界,代表的是众生的“迷”与“悟”。未悟之时,佛是众生,就是处在忧悲苦恼的“此岸”;而一旦开悟,众生即佛,是生于常乐我净的“彼岸”。
五祖和六祖都是开悟之人,他们所说的,表面上是渡船的“渡”,实际上是修行上的“度”,身陷迷时在此岸,要由师度,一旦开悟,证入自性般若,自性自度便是彼岸。
自性自度
以慈悲心修养己身,有人会问什么是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寄悲悯心于人于物。
《华严经》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大悲心乃是成佛之根本,也是行菩萨道的重要依凭,因有“悲”心,才能体解众生苦,进而拔苦予乐。
弘一法师也在《悲智颂》中说:“悲智具足,乃为菩萨。只有生存的智慧而没有半点悲悯之心,别说做菩萨,就是做人也不配。”弘一法师认为,悲悯之心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他说:“愿发仁慈,常起悲悯。”所谓仁慈、悲悯就是怜天下之人,并以一己之力救天下之人。
是故“以慈修身”,才能“到于彼岸”,普渡众生。
以慈悲心自我修习,趣入佛的智慧之中,长时薰修而不退转,自然能够进趋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