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中的不可思议,多读可以静心,还可
2023/1/10 来源:不详佛教经典众多,《心经》广为人知,一是此经篇幅短,只有几百字,不一会儿便读完了;二是此经为大乘佛法“般若”的总纲领,概括了“般若”的思想内涵。
中国关于《心经》的版本有两个,最流行的版本是玄奘法师翻译的那一版,言简意赅,非常精炼。虽然文字不多,语言也朴实,没有太多晦涩的词汇在里面,可真正理解的人还是少。很多人是在听到别人说《心经》有不可思议的功效时,才去读这本经,实际上读过之后也是懵懵懂懂,不知所云,追究其本质原因,是“缘分”还没有到,所以无法真正理解。
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多读《心经》有不可思议的功效,难到真有“佛菩萨”庇护着我们吗?释迦牟尼说,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是“佛菩萨”,“佛菩萨”就是自己。《心经》是对世间一些知识进行概括的经典,用文字符号阐述世间的规律真相,让人不再迷茫。
想要觉悟自己的心,首先得“心信”,得自己说服自己,这就需要让我们先“理知”,在“道理”层次上理解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应付外界的复杂多变。因此所谓的“不可思议”便是理解之后的运用。
先从认知开始,从别人那里知道“佛教”,再知道佛教经典的“不可思议”,进而自己心里产生了好奇,便想着去了解。于是从“认知”过渡到学习“知识”,我们读《心经》就是在学习知识,学习佛教的一些专业名词,掌握一些名词概念的知识。
当我们对这些“知识”从表面的理解上升到本质的理解时,知识便升华成了智慧;当我们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对事物之间的发展变化看得真真切切时,不再执着表面的假象,而是能从本质上看待事物间的发展,这便是“般若”。如此反复的理解,那么终有一日你也可像释迦牟尼一样在菩提树下领悟“真道”,进而成“佛”,因为“般若是诸佛之母”。
我们读《心经》时,多多少少会经历上面这三个阶段,有人对《心经》懵懵懂懂,再怎么读心中还是不信,这是“缘分”还没有到;有人虽然相信,但读多少遍“心”都静不下来,这是带着“我执”去学习佛法。要知道世尊曾说:有法可取焉?实则无法可取。《心经》是先哲总结出来的“法”,这是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个,如果以为有“法”可取,以为读了《心经》就一定有效果,那么得到的只能是小“福报”,增加了自己的一些“信念”,可是那更大的“福德”却丧失了。
更大的“福德”正是不可思议的“力量”,是没有“我执”之后的“空”观。
心不静的原因是对“知识”理解得不透彻,比如《心经》中的“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经中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举例子解释,这里面的“知识”没有明白,甚至理解错了,变成了“邪见”,都是在走弯路。
我个人认为“知识”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认知却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认知上的错误很正常,比如我现在对《心经》中的“空”,就没办法真正理解清楚,自己心里清楚。我知道这个“空”不是没有,相反是“有与没有”共存的一种状态。用科学上的一个专业名词来解释是“薛定谔的猫”,各种状态都会存在,但你不应该执着。
当你心里清楚“空”,心便真静了,神便真凝了,不可思议的功效便出来了,是真实不虚的“大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