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杉石滨纯太郎论文旧译二种兼说王
2023/1/8 来源:不详石滨纯太郎(图一)
去年()是日本著名东方语言学者石滨纯太郎(-;)诞生一百三十周年,也是他去世五十周年。他的家乡大阪的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为此召开了“石滨纯太郎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国际研讨会”(年10月26日至27日),同时还举办了反映他的学问和人脉的著作和墨迹展(年10月22日至11月17日)。同为大阪出身的高田时雄教授刊行了由他选编的石滨遗文集《东洋学续话》
图一
(“映日丛书”第四种,临川书店,年10月30日初版)
,作为石滨代表作之一《东洋学之话》
(创元社,昭和十八年4月30日初版)
的续编。石滨纯太郎通晓梵、藏、蒙、满、突厥、于阗等古代东方语言,以及英、俄、德、法等现代西方语言,在西域出土古代东方语言文献的解读上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尤其是与罗福成(-)、罗福苌(-)、聂历山(NikolaiAleksandrovichNevsky,-;亦作聂斯克或聂利山)、王静如(-)等人一起并称为中日俄三国西夏学的建立者。
作为大阪汉学塾泊园书院的学生,以及大阪制药商人之子,石滨纯太郎不仅在汉学方面接受过旧式的严格训练,更是在思想上继承了江户时代以来当地町人学者尤其是富永仲基(-)那种重视自由批判精神的优秀传统。罗福成的儿子罗继祖(-)回忆自己在年代任教京都大学时,看到日本因战线拉长而导致国势岌岌可危,但是狩野直喜(-)、仓石武四郎(-)、吉川幸次郎(-)等前辈相知见到他时却从不提及时局一字,“惟石滨先生敢沥肝胆,私忧国力不支,后顾可虞,言次若戚戚不可终日者。使我深讶而苦无言相慰而深其鉴诚。以为所见东邦学人中能忧国是、披肝胆者殆无出先生右者”
(《石滨纯太郎先生》,收进王庆祥选编的《罗继祖绝妙小品文》,时代文艺出版社,年,页)
。其实石滨这种对待战争的开放态度与大阪的町人一脉相承(石滨曾以“市井贾人”自称),仅以“忧国是”视之反而显得简单了。
年12月10日的《南方周末》刊有台湾学者李弘祺先生写的《日本有个泊园书院》,文中提到:“泊园书院到了第五位传人,现代学术已经成了主流,因此他自己虽然仍然治中国旧学,却专治西夏语,可见已经受到现代学风的影响,后来更成为关西大学的教授,替关西大学成立了东洋文学科。他勉力继续维持泊园书院,但是已经时不我与,因此在他去世前,决心将泊园书院关掉,并将书院的藏书(超过两万册)捐给了关西大学。关西大学接受了捐书,也成立了泊园纪念会,并每一年举行讲座,持续不断,直到今年是第五十年。”不知为什么,李先生在文中没有点出这个泊园书院“第五位传人”的名字。其实他就是石滨纯太郎。石滨的姐姐嫁给了泊园书院的第四位传人藤泽黄坡(-),生下小说家藤泽桓夫。李庆先生在《日本汉学史(修订本)》第二部
(上海人民出版社,年)
里把“桓夫”误写成“恒夫”
(页)
,“恒夫”倒是石滨长子的名字。
石滨一生发表论著甚多,但保存在汉语中的却很少。除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四卷第三号(年1月)也就是著名的《西夏文专号》中所收《西夏语译大藏经考》《佛说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残本释文》和《西夏文八千颂般若经合璧考释》(均为与聂历山合撰,第一篇由周一良译汉)之外,据我所知,还有《西夏文〈地藏菩萨本愿经〉刻本断简——伯希和搜集之一》
(与聂斯克共释,《学衡》第四十五期,年9月;与日本稍晚刊出的《西夏文〈地藏菩萨本愿经〉残纸》[《典籍之研究》第六期,年8月]以及《西夏文专号》所收《佛说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残本释文》内容相同),《静安学社》(滨田麻矢译,收进陈平原、王枫编《追忆王国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年,页;原文刊《艺文》杂志第十八卷第八期,年8月),致王静如书一通(原文应为汉语,《学文》杂志第一卷第一期,年11月,46页;参看我写的《〈王静如文集〉未收的一篇文章》,《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年6月28日)
,《西夏学小记》
(刘红军、刘克斌译,收在孙伯君编《国外早期西夏学论集(一)》,民族出版社,年,-页;原文刊《支那学》第一卷第四号,年12月)
,《西夏遗文杂录》
(刘红军、孙伯君译,收在孙伯君编《国外早期西夏学论集(二)》,民族出版社,年,第3-8页;原文刊于《亚细亚研究》第四号,年3月)
,《番汉合时掌中珠》
(刘红军、孙伯君译,收在《国外早期西夏学论集(二)》,-页;原文刊于《史林》第十五卷第一号,年1月)
,《西夏学之一》
(管彦波、侯丽杰译,收在《国外早期西夏学论集(二)》,-页;原文题“Si-hia-TanguticaI.”,刊于《关西大学文学论集》第二卷第一号,年8月)
,以及《西域文化研究》第二册
(法藏馆,年3月初版)
的前言
(广西师范大学李明华指导,张家森撰硕士论文《〈西域文化研究〉翻译实践报告——以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为指导》,年5月,68-72页)
。高田教授所编《东洋学续话》收进了《静安学社》
(81页)
,并附聂历山的《访王静安先生》
(81-82页)
作为参考。聂文也由滨田麻矢翻译成汉语,收入《追忆王国维》
(-页)
。文末提到“文责由昙隐负责”,“昙隐”正是石滨纯太郎的字号之一。
图二、图三
除以上十一种之外,我还在钱稻孙(-)主编的日文月刊《字纸篓》所附汉文小刊《学舌》年3月15日第二卷第二期发现过石滨论文《西域出土之西藏本》
(《大谷学报》第十二卷第一号,年1月)
的汉译
(参看我写的《〈字纸篓〉中的〈学舌〉》,《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年10月16日)
。这篇文章没有署译者名,从那种高度简括的译风来看,应为钱稻孙所译无疑
(图二、图三)
。石滨原文,后来收进《东洋学之话》
(-页)
。以前读石滨的好友石田幹之助(-;《东洋学之话》就是题赠给他的)回忆著名书商、文求堂主人田中庆太郎(-)的文章《回忆田中氏的一些往事》,见里面提到“大阪的石滨大壶先生经常开玩笑说,如果上京的话一是去东洋文库拜读,二是到文求大学来听讲,这都是绝对不能少的”
(《日中友好的先驱者——“文求堂”主人田中庆太郎》,极东物产株式会社,年11月25日第一版,11页)
,就觉得这位“大壶”肯定是指大阪佬石滨,只是未再细查。后来自己买到初版的《东洋学之话》(日本汉学家今井清的旧藏),见版权页贴着盖有“大壶”印记的版权票,这才确定的确是石滨本人。
老友周运前些年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读民国报纸的缩微胶片时,曾在《华北日报》的《边疆周刊》上面发现王静如佚文多种(从文中出现的“北平研究院”“恩师伯希和教授”等关键词判断,作者就是西夏学家王静如,并非同名之另一人),同时发现的还有王静如的学生贾敬颜(-)翻译的石滨纯太郎的名作《西夏语研究之话》,题《西夏语文研究之发展——石滨教授讲辞》,分上、中、下三篇连载于《华北日报》民国三十六年()10月22日《边疆周刊》第1卷第21期
(图四、图五)
,10月29日第1卷第22期,以及11月5日第一卷第二十三期。此时的王静如正在中法大学任教授兼文史系导师,而翻译石滨文章的贾敬颜当时正就读于中法文史系。据我所知,贾敬颜在他后来写的文章中从未提过这篇译作。
图四、图五
《西夏語研究之话》原本是石滨于昭和八年()5月6日在京都帝国大学语言学谈话会上所作的演讲。此后,在同年()10月11日的大谷大学圣典语学会,同月17日的大阪外国语学校的大阪东洋学会,以及昭和九年()8月初旬高田派真宗本山专修寺的文化讲座上,他也讲过大体相同的内容,只是做了部分的修改和补充。讲稿最后正式刊布于昭和十年()8月第五卷第三号的《德云》杂志,后收入《东洋学之话》
(-页)
。石滨在文中谈到,国立北平图书馆收购那批灵武出土的西夏文佛经刻本之前,这批东西曾被拿到大连的满铁图书馆求售,只是由于当时负责的人不懂西夏文,再加上书商索价太高而作罢。我曾见拍卖会上有一封陈寅恪致傅斯年信,里面提到“此数日与王静如君考西夏夏工作,盖我所有之材料而彼无之故也”
(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笔墨文章——近现代名人信札写本专场”,年5月18日,第号拍品,图六)
,其中我所有而彼无之的材料,当然就是与满铁图书馆失之交臂的这批珍贵的西夏文刻本。
图六
《边疆周刊》创始于年6月4日,由世界科学社边疆研究部(通讯处:灯市口椿树胡同二号)主办,每星期三出版一期,登在《华北日报》的第六版上,满三十期为一卷,每卷最后还有一版首期,前后共出三卷。第一卷从年6月4日第1期到当年12月24日第30期及12月31日首期,第二卷从年1月7日第1期到同年8月11日第30期及8月18日首期,第三卷从年8月25日第1期到同年11月24日第14期。第三卷刊布期间,北平解放,《华北日报》被接管(最后一期发行于年1月31日),《边疆周刊》也随之匆匆结束。《华北日报》现已全部上网,可以在“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