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洪波西游记与高考的话题古代小说研

2023/1/10 来源:不详

拉萨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jiankang/131226/4317370.html

年高考来临,《西游记》与高考又成话题。这不,今天一早睡眼朦胧之中,就被苗怀明先生的妙文《西天取经路上的高考》给惊倒了。

怀明先生把《西游记》“四圣试禅心”故事视为“西天取经路上的高考”,有着善良的寓意,因为唐僧一行都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并且最终取回真经,“金榜题名”。即使是低能儿猪八戒之流,考试中着了考官观音菩萨的道儿,出尽洋相,成绩有点差,但毕竟没有“挂掉”,保住了进入下一轮复试的资格,从而步履蹒跚地走到灵山,成了正果。

不过,我觉得这个“取经路上的高考”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就像我们常说的“人生是一场考试”一样,事实上与高考并没有什么关系。还有当年有领袖把从西柏坡进军中南海比喻为进京赶考,本身就是一种“戏说”的修辞法,与真实的科考也没有关系。

正因为“试禅心”故事与高考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文章采取了“戏说”的写法,自由抒发,于是没关系变成了有关系,正如其开篇所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无非是“聊博大家一笑”,对考生起一点放松心情的作用。

其实,如果在比喻的层面上说事,那么《红楼梦》里面也是有高考的,而且还不止一场呢。或许因为怀明先生是著名的红学家,不愿去“戏说红楼”,于是选择了《西游记》,藉此抒发对广大考生的美好祝福。

在我看来,《西游记》与高考确实是有联系的。不是说《西游记》里面写到过高考,高考是现代术语,吴承恩写不来的,即使把高考近同于古代科考,吴承恩估计也不太乐意写,因为他一生“屡困场屋”,是科考的失意者。

有人说《西游记》通行本第九回唐僧出世故事不是正面写了他父亲陈光蕊的科考(还考中了状元),答曰:那是后人伪托增插的,算不得准星。我想指出的是,在我们后来的高考中,与《西游记》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即是说《西游记》走进了我们的高考之中。

想起年我在网上开讲《西游》学,写过一篇《西游记与高考》,翻出来一看,觉着倒也符合今天临考前的情势,故而不揣浅陋,将其再行发布,算是对怀明先生的附和。

据目前资料,可知最早将《西游记》与高考联系起来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系系主任刘文典教授约请陈寅恪先生为国文科目代拟试题。结果陈寅恪出一题:“对对子”,给出的上联为“孙行者”。

关于考试的结果,看到过不同的介绍,大致是因为纯属“怪题”,出乎考生意料,结果难住了许多高才学子,仅周祖谟(今北京大学教授)一人答出“胡适之”,另有一些人答为“祖冲之”,其中即有张政烺(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陈寅恪预设的“标答”是胡适之,但他看到有人答“祖冲之”时,也不禁击节赞叹。至于答“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者则判为不及格。

求对为题已属新颖,以说部《西游记》虚拟人物为题更是闻所未闻,一时引起议论纷纷。有人在报上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出“怪题”难为学生。

陈寅恪回应指出,“对对子”是学问的基本功,涉及文字虚实、平仄等文史知识,以及读书贫富、思维强弱等学识素养,且此联并非随意捏造,而是化用苏轼《赠虔州术士谢(晋臣)君七律》诗句:“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有来历如此,何“怪”之有?

也有人猜度陈寅恪先生此举是心血来潮(用流行语说即是“灵感来袭”),纯系“游戏”之举。然而据我了解此事并非偶然,应该说是陈寅恪先生有意为之。

《西游记》记叙唐玄奘西天取经故事,学界尝有“《华严》别体”之誉,陈寅恪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以印度东方文化和梵汉藏佛经为研究中心,即与《西游记》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国学院主讲“西人之东方学之目录学”课程,内含“佛学校勘——佛教经典各种文字译本之比较研究”,其缘起是“发现以前玄奘之翻译,错误很多,不如鸠摩罗什找几个懂他意思的中国人译得好。原因是玄奘都用意译,而鸠摩罗什于意译困难时则用音译。”[1]

《西游记》记载玄奘取回真经三十五部,涉及佛经多达四十四种[2],必然引起陈寅恪的注意。特别是《心经》因《西游记》而普及天下,他为此专门著文《敦煌本唐梵翻对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跋》,校勘讹误,遂使《心经》文本精益求精。

20年代后期,陈寅恪先生展开“佛教故事在印度及中国文学上之影响及演变”课题研究,择取文本即有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并先后写成一组与《西游记》相关的论文:如《忏悔灭罪金光明经冥报传跋》、《敦煌本维摩吉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敦煌本唐梵翻对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跋》、《西夏文佛母大孔雀明王经考释序》等。

其中《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考出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人的原型,并且由此概括出《西游记》塑造人物的“三大公例”,为《西游记》学术史上公认的名作。

据此可知,陈寅恪先生对《西游记》怀有特殊的兴趣与机缘,将《西游记》引入高考试题是其必然选择,当然作为契机也不排除“灵感来袭”。至于有人猜测陈寅恪此举目的在讽刺其时胡适推广白话文学,类似黄侃“到哪里去先生”云,因未见确凿之文献记载,又涉及前辈大师之私人关系,这里不赘也罢。

然则不管陈寅恪先生当时是无意,还是有意,也不管他是出于何种用意,其时效果和评价又是如何,此举为后人留下了一则文意高妙的文坛佳话,则是毋庸置疑的。

与上述“文坛佳话”不同,在当下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复旦大学的“千分考”,曾经连续两年涉及《西游记》。所谓“千分考”,即指教育部授权著名高校复旦大学提前批自主招生(“望道计划”),因其满分为分,是以坊间有此命名,年为首届。

因为“千分考”影响巨大,这两个《西游记》试题不仅当时引起广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31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