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勇猛丈夫观自在到女身观音,长胡子的他,
2023/11/27 来源:不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记载了这样一个笑话:
观音菩萨到玉皇大帝处告状:“我本来是西竺国公主,好好双大脚,被下界中国人搬了我去,无端裹成一双小脚,闹得筋枯骨烂,痛彻心脾。求请做主!”玉皇大帝说:“我此刻自顾不暇,焉能再和你做主呢。”观音菩萨惊讶问其缘故,玉皇大帝回答:“我要下凡嫁人去了。”观音菩萨大惊道:“陛下是个男身,如何好嫁人?”玉皇大帝道:“不然,不然,我久已变为女身了。”观音不信。玉皇道:“你如果不信,只要到凡间去打听那一班惧内的朋友,没有一个不叫老婆做玉皇大帝的。”
这虽说的是玉皇大帝,其实也讲出了观世音的性别问题。
明代佚名观音像轴我们现在一提到观世音菩萨,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形象必定是一位白衣圣洁、面容端正秀美的女性形象。这几乎是默认的、最经典的观世音形象了,好像从一开始就是如此一样,可事实却并不完全是这样。
在佛教各种图像和造像中,观世音菩萨可谓是最为常见的,且种类繁多。按佛教中的设定,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如水月观音、杨枝观音、鱼篮观音、卧莲观音等等,这里便不详细展开,只来说说整体的观世音形象。
水月观音坐像观世音信仰大规模传入中国,是在魏晋时期。《正法华经》中详细描述了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信仰,这得到了僧侣阶层以及民众阶层的广泛支持。而那时候的观世音,其实是男的。
《悲华经》中记载,观世音原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其描述是“勇猛丈夫观自在”。也就是说,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观世音是位男性,最开始传入中国的时候,我们也沿用了这一形象。所以我们能看见许多佛教观世音的塑像或画像都是男性模样,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他们嘴上的两撇小胡子。
敦煌莫高窟观音像观世音出现女身,最早不超过南北朝,就有了观世音转女身的迹象,比较谨慎的看法认为是唐以后。唐代时,观音的形象虽然并未完全摆脱印度佛教的影响,但其女性特征是越来越明显了。
从此时期的许多塑像和画像就可以看出,观世音的面容往往更加圆润娇好、慈眉善目,但体格依旧健壮,也长着胡须,这就是过渡时期的表现。
敦煌遗画-《引路菩萨图》大英博物馆藏《法华经持验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元和十二年()的一天,东海之滨的某个小镇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提着鱼篮卖鱼的美丽女子。渔民们见她实在漂亮,都争着要娶她为妻。卖鱼女子说谁能一夜间背诵出《普门品经》就嫁给谁。
次日就有二十多人背出了《普门品经》,但人数太多,卖鱼女子又说,要不你们再试试一夜间背出《金刚般若经》吧。次日又刷掉了十几人,但人还是太多了,女子表示自己只有一个人,不能同时嫁给这么多人,于是又出了背《法华经》的任务。
我只是一个毫无感情地做任务的npc/张大最后只有一个姓马的男子合格了,但当他兴冲冲地要和女子成亲时,女子却忽然病死了,尸骨很快腐烂,被下葬埋了。马郎还在发懵中,有个老和尚过来给他指点迷津,说那女子是观音化身来点化人的,还让马郎掘墓,发现了墓里的一副黄金锁子骨。
这就是鱼篮观音的来历,从这时开始,就有了女身观音的苗头,渐渐地,观音便由男身更多地表现为女性了。
元代佚名《鱼篮观音轴》唐末以后的观世音菩萨信仰越来越深入人心,更多的人投入到其信仰之下。到五代时,观世音形象向女相转变,以往的胡子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面容姣好秀美、体态秀丽的女相观世音。
出现这种变化,显然是更符合中国本土化的改变。观世音菩萨主打救苦救难,有着大慈大悲的心肠,这种充满慈爱、同情的善良心明显更符合温婉善良的女性形象,姿容典丽的女子明显也比健壮的、长着胡子的男性更容易让人亲近、喜爱。
元代佚名观音像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佛教对女性还是有一定轻视意味的,《法华经》、《大般涅槃经》等经典都曾提出,女子修行要转为男身才能修成正果,在诸多菩萨、佛之中,基本没有女性形象。
但世间本就是男女对半,这未免不平衡了些,而且如果有虔诚的信女想要吐露一些难以启齿的心声,找一尊女菩萨显然更让人容易接受。
就这样,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现如今,中国的观世音菩萨已经成为了一个秀丽温婉、慈眉善目的女神形象了,对比起那个印度太子,现在的观世音已完全中国本土化了,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吸收力和创造力。
溥心畬《白描观音立轴》其实说到底,不管是男菩萨还是女菩萨,只要能满足老百姓精神需求的、能保佑人们的,都是好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