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吟系列真心
2023/11/20 来源:不详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m.39.net/news/a_5972929.html
“唯只一真心,三缘坐断谁升沉。
遂成十法界,六道轮回自障碍。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灵从何来,圣亦何在。
拄杖敲时灶堕摧,一片虚明绝中外。”
灵从何来,圣亦何在。真心,其一指纯洁善良的心。初出《后汉书·窦融传》:“欲设闲离之说,乱惑真心。”
其二,“真心”指谓真实无妄之心。
《俗语佛源》曰:“真心”又叫做“本觉真心”、“无分别心”、“清净心”,是不变易的,能现万物。“真心”相对于“妄心”而言。“妄心”是妄生分别的污染之心。正果法师《禅宗大意》指出:“参禅观心,主要是熄灭妄心,真心自现。”此说本于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就是说,真心与妄心并不是两个心,息妄即真,一如拨云见日。学佛者重视“观心”的功夫,不会观心,即无从了生脱死。正如《楞严经》所说:“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转。”佛教认为,“真心”是万物的本源。《华严悬谈》卷十九说:“一切诸法,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成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故。”明代妙叶《念佛直指》卷上指出,学佛者当“向自己不动真心中求”,让心物“打成一片”。
余读诸经,“真心”一词,实关系中华文化之重大演变。
中华文化,由伏羲氏画八卦而文籍生,由轩辕氏问道而古道统,由鲁孔子继绝世而传六经,至汉武罢黜百家而独尊儒术,实际上也正是在儒学兴盛之两汉时期,因文教转向为帝统服务,致使人心出现诸多问题,简介造成了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下大乱,生民涂炭。
治乱之源,根在人心,人心正则人身正,身正则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故历代圣贤多以文而化正人心,改良社会风气。
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自梁时,禅宗公认的西方二十八祖,东土之初祖达摩大师东来以后,以“二入四行”的“安心”禅法,不着言相,不重形式,强调自证本心,契悟真理,促使了禅的中国化。《楞伽师资记》中称:“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二祖慧可,博极载籍,尤善谈老庄。后览佛乘,遂尽弃去,倾心于达摩祖师坐下,达摩传法并付《楞伽经》于慧可以印心,并传衣钵。据《指月录·二祖慧可大师》载: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三祖僧璨大师,不知何许人,传法后,隐于舒之皖公山,往来太湖县司空山。祖深自韬晦,居无常处。积十余载,人无能知者。其《信心铭》曰:“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僧爱,洞然明白。……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四祖道信大师者从三祖处得法,教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楞伽师资记·道信传》中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为第一,又依《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又曰:“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至五祖弘忍大师,东山法门大开,弘忍作为中国禅学转为禅宗的关键人物,为禅宗正式奠定坚实基础。其《最上乘论》中明确提出“守本真心”:
“问曰:何名自心胜念彼佛?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则到彼岸。《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云:守本真心胜念他佛。又云:胜者只是约行劝人之语,其实究竟果体平等无二。”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答曰:涅槃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答曰:……若愿自早成佛者,会是守本真心。三世诸佛,无量无边,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也。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答曰:如来于一切经中,说一切罪福,一切因缘果报;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种种杂物,起无量无边譬喻;或现无量神通,种种变化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有种种欲心,心行万差。是故如来随其心门引入一乘。……故涅槃经云:知佛不说法者,是名具足多闻。故知求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也。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答曰: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也。”〔未完待续〕○编录丨善业文化
是心是佛,是心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