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刚经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
2023/10/7 来源:不详皈依佛,两足尊,两足是指福与慧。释迦牟尼佛每讲一段般若智慧之后,都会讲福德利益,因为大千世界就是这样:有什么样的心行就会有什么样的福德,心行与福德总是相应的;换句话说,如是因、如是果,因与果总是如影随形的。
继续读第二十四品《金刚经·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据经中记载,须弥山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一千个一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大千世界。“小中大”三千大千世界即为一个佛土,也就是一尊佛所教化的区域。
佛陀说:“即使一佛土中堆聚着像须弥山那样高广的七宝财富,有人将这些财富全部布施出去,所得的福德都不如有人受持读诵丶为他人说《金刚经》,乃至其中四句偈的福德大,甚至远不及后面法布施福德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乃至无法用算数来打譬喻。”
前面佛陀说的是七宝铺满佛土,而这里的七宝不仅铺满了佛土,甚至还堆得像须弥山一样高。然而,即使是这样的福德,依然没有办法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相对比。佛陀在这里并非是为了鼓励法布施而行的方便说,而是事实本就如此。
七宝布施是财布施,属于相上布施。从相上布施出去的福,最后必然会从相上消减或者了结,乃有漏之福。
比如说,张三于李四曾有一饭之恩,李四发达后,以十袋大米报答张三,此恩或许就此便了结了。如果此时是两不相欠,而张三还执着自己的施恩,还想李四更多的回报,很可能会恩义不在反生怨嫌。
从人类的视角去看,七宝布施所积之福德是不可想象的,简直可以躺在上面自在享受百千万亿劫。然而再坚固的千里长堤,也挡不住流水、蚂蚁等的日侵月蚀。甚至有时候,仅仅一个恶行,就足以烧掉整片福德林。所以,作为生灭法,七宝布施福德再大,也始终是靠不住的。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本文里的法布施特指佛法布施。
法布施之“法”,由“如”而“来”,其本身无形无相,随缘现形现相。从法上布施出去的福,最后还从法得,并不因此消减或了结。故而此福为无漏之福。
比如说,张三劝李四等念《金刚经》,李四又劝王五等念《金刚经》,如是辗转至第五十人时,此时张三可能已经没有念《金刚经》了,但在第五十人的劝说下,又重新拿起《金刚经》……。
在这里,《金刚经》本身是不增不减的,不会因为张三劝多人读,而增多;也不会因张三不读诵了,而减少。不仅如此,传法还有法益。为他人宣说《金刚经》时,自己不但不会失去《金刚经》,反而会因“法的共振”,而激发出对法更深刻的领悟。
行法布施的方法非常简便,就是经文中说的:“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受持读诵”为自利而利他的法布施。读诵帮助“信解”,受持带来“行证”。通过自身信解行证的修持,自身光明了,就能照耀他人。
“为他人说”是利他而自利的法布施。在利他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出自己对于法更深刻的领悟,彼此都能成长。
然而,为他人说法,布施起来并不容易。
一是人们通常把“为他人说”看得过于严肃,以为只有高僧大德才可以说,由此而产生了种种障碍。比如说,有的人总觉得自己功夫不够,还没开悟,不敢开口和人交流,这是障碍自己。而有的人呢?总觉得别人身份不够,开口解经是不自量力,这是障碍他人。
其实,如果心情放松些,“为他人说”也很简单。一句“最近我读了《金刚经》,觉得很受启发,有空你也看看吧”。这就是法布施了。至少让人听到了《金刚经》之名。
二是说法者本身不清净。
清净的法布施,在为他人说时,众生听多听少,听对听岔,皆随各自缘份。说法人恒顺众生,自心绝无攀缘执着。在讲说过程中,众生的误解、毁誉等等,都是检验自己,帮助自己成长的沃土。若以这样的心态行法布施,有利于道业的增进。要不,怎么说佛菩萨是众生成就的呢?
但是,有的人名利心重,好为人师。在说法的过程中,众生必须和他“见和同解”才能满意。若闻赞叹,则能滋养他的骄慢;若被质疑,便会引起他的不忿。这样的人,其福德在于,毕竟让有缘众生听到了一些佛法;但是,他也会因自己的不清净而承担相应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