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苦是人生的增上缘文眼看世界
2023/8/13 来源:不详原始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星云大师则站在人间佛教的立场上,认为“苦是人生的增上缘”。从人生的安贫乐道、以无为有、以病为友、忍苦成才等几个方面,来探究生命“转苦得乐”的奥妙。很多喜欢和认识星云大师的人都一致认为,大师的人生奥妙,来自于他注重事上磨炼、以圣贤大德为榜样的佛法参悟和心灵践行。
星云大师告诉我们:“苦,是我们的增上缘,吃苦才能进步,吃苦才有人缘。”
大师坎坷的一生,可谓与苦长伴:出生时残酷的军阀混战正激烈,童年时旷日持久的中日战争及战时的父亲离失之痛;少年出家时的寺僧打骂、惩罚教育和贫苦生活;青年时的几次牢狱之灾及初到台湾时的艰难弘法;中年时步履艰难的佛光山开山建设;晚年时的病痛之苦以及社会上的种种谤佛之举等等,这些人生经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贫僧一生所受的苦难、屈辱、伤害、歧视,一言难尽。”
面对这些苦难和屈辱,星云大师(俗名李国深)像历史上的先贤大德一样,面对诸种苦难并没有自伤自叹、怨天尤人,而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运用般若慧见“转烦恼为菩提,转痛苦为欢乐”,体现了大师乐观进取、安然自在的精神境界。大师是如何离苦得乐,
那么,星云大师是如何看待人生的苦的呢?他又是如何把苦转化为乐,从而以苦来磨炼自己、超越自己、升华自己,最终让苦成为人生的增上缘的呢?一起来跟随哲学诗画进入。
1,安贫乐道
从民族文化上讲,大师深受儒道文化的影响,他对“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孔颜之乐心领神会。
从生活体验上看,大师出身穷苦人家及受到外祖母节衣缩食的身教影响和以后常年的佛门清贫生活,种种这些生活体验使大师心甘情愿地过着“简单、淡泊、空无的生活”。清贫的生活让大师一辈子养成了不花钱、不储蓄的习惯,从而能够远离常人难以割舍的购买欲望。不过,这也得益于大师能充分汲取儒道中的“养心寡欲”、“少私寡欲”及佛教中的“无欲”等智慧,来净化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寡欲无欲的安贫乐道生活,使自己更能有效地利用时间来写作和弘法。
他自己曾说:“减少了很多的应酬,贫僧有了时间写作、读书、课徒,才感觉到人生的乐趣。”甘于清贫,心才能慢慢地沉淀和宁静,才能沉醉于参禅悟道的禅喜法乐;才能专注弘传佛法于五大洲的事业。正所谓“淡泊以宁静,宁静以致远”。
2,给的哲学
星云大师的智慧,还体现在他为僧团订立的工作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这种“给”的哲学智慧,同样受到儒道哲学思想的影响。
儒家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道家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大师“给”的智慧更是对佛教“布施”思想的现代改造和有益阐发。他希望通过“给”使自己变“穷”的思想可谓用心良苦,这也是他“以无为有”的人生智慧在僧团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他说:“穷,对广大的弟子会有帮助。因为穷,你要奋发向上,你要辛勤努力,你要精进不懈,你要力争上游,你要发心光大常住。……穷苦,才会让人努力奋斗进取,极力去寻找生存的前途。
”这种“给”的哲学、“无”的智慧,不仅从根本上防止和杜绝了僧徒因坐吃山空或因积聚私产而产生的腐化和堕落所带给佛教事业的灾难,而且通过使僧徒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