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张曼军书法和收藏都很绝
2023/7/25 来源:不详复方卡力孜然酊价格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229029.html
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仇玉姣见习记者徐崇学
岳阳县荣家湾镇鹿角村,是洞庭湖畔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能人辈出、藏龙卧虎之地。
张曼军,就是当地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9岁练习书法,一手蝇头小楷练得出神入化,不仅工整娟秀,而且毫无差错;他痴迷收藏20多年,家中藏有古陶瓷、文献、字画等余件,尤其热衷收藏家乡的鹿角窑陶瓷,致力于打造家乡文化名片。
少年孟浪逃学堂“半工半读”学书画
张曼军出生于年,从小最爱写写画画,对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
在张曼军的成长过程中,外公黄树梅对他影响很大。黄树梅是一位老私塾先生,才华横溢,精通诗词、楹联和书法。张曼军自幼聪颖,小时候受外公启蒙,也很喜爱传统文化。他9岁开始跟外公练习楷书,而后练习行书,到后面练习颜体、欧体,在书法练习中感受到了无穷乐趣以至废寝忘食。13岁时,为更好地研习古典文学和诗词楹联,他又拜乡贤彭双生先生为师。
年纪轻轻的张曼军对书画和传统文化达到了痴迷的地步,这也导致他学习严重偏科。15岁那年他正读初三,因学习成绩差,便逃学躲在离家一里地的橘园,在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土瓦房里自学书画。
正值寒冬腊月,冰雪从房顶的缝隙里面渗透进来,他卷着薄薄的被子缩在木床上瑟瑟发抖,撕课本生火做饭、取暖。食物靠邻居小伙伴上学时送过来,或趁家里没人,溜回家取米。有一天下大雪,张曼军又回家“偷米”,离开时雪地里留下一串脚印。父母顺着脚印发现了橘园里的异样,才得知他逃学已有3个月,当即气得把他撵回了家。回到家中,不论父母和老师如何劝说,他都不愿回校上学。无奈之下,父母只得同意他在家“半工半读”,半天时间做家务事,半天时间跟着外公学书画和传统文化。
在外公的悉心教导下,张曼军认真学了3年,练就了扎实的书画功底,也积攒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外公还教给他很多做人的道理,诸如“堂前有客皆田汉,架上无书不孔明”“泛览周王传,留观山海图”,勉励他多读书;做人要“力争三余”,“三余”指冬者岁之余、雨者晴之余、夜者日之余,督促他要合理利用时间来学习;还告诫他“戒骄戒躁”是基础,“朋友有信”是真理,“知恩图报”是美德等。时隔多年,张曼军对这些教诲仍记忆犹新。
乡间别墅书香浓蝇头小楷称一绝
海阔凭鱼跃。张曼军自小在洞庭湖边长大,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19岁时,他远赴内蒙古打拼,在呼和浩特一家文化公司从事工艺美术,前后长达10年时间。公司领导器重他,对他研习书法很支持。期间,他结婚生子,还在妹夫的货船上主管运输,闲暇时也会练习字画,所需要的笔墨纸砚,都是妻子购买后乘小鱼划子送到货船上,供其练习。
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数十年的苦练,张曼军的书法造诣越来越高,尤其是一手蝇头小楷写得娟秀漂亮,远近闻名。蝇头小楷是指像苍蝇头一般大小的楷体汉字,撰写难度很大,不仅考验眼力,更考验耐心和定力。张曼军的蝇头小楷,字体宽度仅2毫米,写字时眼睛离笔尖一尺,一卷作品上万字可以做到不错一字,着实令人称奇。
平日里,张曼军喜写经书。他是职业经生,现为福建省文经书院签约书法家、福建省海峡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特聘艺术家(书法),《盛世经抄大典》文化项目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恭抄主笔之一。
5月23日,正值初夏,草木葱茏,阳光和煦,记者来到了张曼军位于鹿角村的家。这是一栋两层高的小别墅,前有鱼塘稻田,后有青山茂林,林间建有一亭,为“橘香斋”。此地正是张曼军儿时逃学所在的橘园,3年前他斥资百万在这里建房,将儿时的橘园打造成了如今的家园。
家里各色书法、绘画、对联、收藏品等令人目不暇接,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在二楼书房,张曼军将《盛世经抄大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心经》《金刚经》等书法作品一一铺陈开来。当看着满卷密密麻麻、娟秀无比的蝇头小楷,记者心中佩服之情更甚。
“书写时我感到内心很平静,对我来说是一场修行,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张曼军说道。他和妻子育有3个孩子,受他影响,大女儿和小儿子都很喜爱书法。大女儿在福建一所大学学习书法专业,小儿子读小学四年级,每天都自觉练习书法。
二十五载收藏路最是偏爱鹿角窑
收藏,是张曼军的另一个心头好。他从20岁开始搞收藏,至今已有25年,藏品余件,其中不乏一级、二级文物。前不久,他还向岳阳市博物馆捐赠了9件藏品。
张曼军的家,如同一个小型博物馆,一楼共有3间收藏室。一间全部是鹿角窑陶器,大大小小多达几百件;一间收藏的是民国到文革时期的文献、文史资料、民俗器具;还有一间则是各个朝代的陶瓷器皿、汉砖、古玩等。二楼书房也有部分陶器、瓷器和书法作品。
“这个是长沙窑粉盒,是古代大户人家的小姐化妆用的;这个是宋代的执壶,是古人用来喝酒的盛具;这个是古人用来装香的;这个瓷器,是我当年初入收藏界时‘打眼’(收藏界行话,指买到假货)交的‘学费’……”张曼军对藏品如数家珍。他在收藏物件时,讲究缘分,其中一件陶器就是他在湖北黄石长江边上捡的。那天,碰巧船舶抛锚,等江水退去,他在江边散步一脚踢出了一个小执壶,洗净后判断是高古的。“岸边那么多人,我是第一个‘捡’到宝贝的。”
为何如此喜爱收藏?张曼军笑言:“收藏的乐趣回味无穷,拿到一件有年代感的物件,能感受那种古朴气息,仿佛可以与古人对话。”
在众多收藏品中,鹿角窑陶瓷于张曼军而言,有着别样的情愫。鹿角窑古为六大名陶瓷窑之一,窑址位于荣家湾镇(原鹿角镇)至中洲乡沿湖畔一带,有龙窑和立式窑余座,大部分窑口以烧造民用器粗陶,以铁锈釉、酱褐釉为主,间杂素胎,自成体系。鹿角窑为宋代遗址,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土生土长的鹿角人,张曼军小时候经常看到村里的老人们用陶器当瓢舀水浇地,当作家里的茶壶盛茶、盐、油、腌泡菜等。据老人们说,这些东西都是在湖边上的窑里捡的,泡凉茶久置不馊。由于诸多历史原因,鹿角窑址遭到破坏,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很多具有史料研究价值的陶器流散各地。张曼军不忍鹿角窑陶瓷就此销声匿迹,因此多年来有意从乡亲们手中收集陶器,并多次到藏家手中收藏。
张曼军说,收藏鹿角窑陶瓷是希望为保留本土文化尽到一份应有的职责,同时也希望这些藏品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近年来,他一边收藏,一边研究鹿角窑文化,并正在编撰《鹿角窑》一书,想将鹿角窑打造成家乡的一张文化名片。
收藏之路是坎坷的,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乃至金钱。张曼军坦言,多亏自己有一位好妻子,无论收藏还是书法,都非常理解和支持他。他俩一个喜静,一个喜闹,性格大相径庭,结婚多年却从未吵过架红过脸,在当地堪称一段佳话。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这是张曼军挂于书房的一副对联,亦是他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他痴迷书法、收藏,追求美好和极致,也喜欢下田耕种,入园种花,自诩“半个农民”。无论什么时候,他都能尊崇自己的本心,活得自在而通透。这样的人生境界,便是大俗大雅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