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对现代人的启示13
2023/4/27 来源:不详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翻译:
须菩提听了世尊说受持本经的种种殊胜功德,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最尊最贵的人,能受一切世间、天、人的供养,能得到十方诸佛一切菩萨的保佑,顿时生起了对本经的仰慕和奉持之心,特向世尊请问如何能为这种妙法安立个名字,以便如法奉持。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这部经书的名字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你就根据这一名称中的道理受持奉行,这是为什么呢?须菩提,佛陀用语言诠释所说出的这种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法门,只是为了方便度化众生而立的假名而已,实际上并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法的本身,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如来真的讲过什么法了吗?”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如来没有讲过什么法。”
佛陀说:“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呢?三千大千世界里的所有微尘,其数目是很多的吗?”
须菩提回答说:“很多的,世尊。”
“须菩提,这些微尘,都没有真实的实体存在,只不过随顺世俗,假名它们为微尘罢了。如来说的这些世界,也都是因缘而起的事物,并无世界的实体,只是随顺世俗,假名它们为世界罢了。”
佛陀说:“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可以根据佛陀有三十二种奇妙庄严的身相认识如来的本质吗?”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可以的。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三十二种奇妙庄严的身相同样没有实体存在,只是随顺世俗假名称它是奇妙庄严的身相罢了。”
佛陀说:“须菩提,假如善男子,善女人用象恒河里的所有沙粒那么多的身体性命来行布施,如果再有一个人,能够接受这部经典,并且能身体力行的去做,或者是为他人解说,哪怕只是接受其中的一个四句偈,那么他受持本经的福德就超过了前者。”
注释:
奉持
有以下三层意思:心怀尊敬之心;记忆、受持;实践。
微尘
佛学中的微尘,指肉眼能看得见的最小微粒。
世界
在佛学的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意义。
1、日月所照范围;
2、后来根据中国佛教的解释,世界为:世、为迁流之意;界,为方位之意。合起来指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的空间;
3、一佛所在的国土。
三十二相
又称三十二大人相,即伟人所具备的三十二种瑞相,亦即佛的身体所具有的三十二种美好的特征或转轮王(神话传说中的圣王)身体所具有的三十二种特征。关于三十二相,佛经中说法不一,直到开始有佛像雕刻的时候,佛教学者才对此认真研究,实际上他们只不过是把印度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转轮圣王(即理想的君主)所具有的身体上美好的特征放在佛陀身上罢了。
心得:
1、为何“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的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彼岸,按照普通人的想法,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是另一个地方,在那个地方,没有了任何的烦恼和苦难。
在遥远的另一个地方,真的有这样一块“净土”吗?在净土宗的描述里,确实存在这样一块净土,但在原始佛教的教义里面,以及在金刚经的教法里面,并不真实的存在着这样一块“净土”。在金刚经的教义看来,此案就是彼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彼岸,而当下的,那颗趋向美好的原动力,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如果你识得自己的本心,你当下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你当下就在彼岸了。
为什么说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当下的趋向美好的原动力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无上,没有比这个再高在上的了——就是超越了上下高低的范畴的境界,
正等,正确的,没有任何的错误——就是超越了错误、正确的范畴的境界;
正觉,不偏斜扭曲的觉、感受——就是美好的、幸福的、自由的觉、感受。
若想超越因比较而产生的上下,正确与错误的境界,就需要从二元的世界观中,回到一元的世界观。在一元的世界里,没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没有分别心,只有当下的这个。请闭上眼睛,体验一下这个当下,如果你去除了对于我相的执着,放下了关于过去的虚拟的那个我相所发生的一切仇恨、懊恼和悔恨,也放下了关于未来的那个虚拟的我相的担忧、焦虑和贪欲,清除了所有这一切以后,那么当下你拥有的,就只有这份趋向美好的原动力了。
所有,当下趋向美好的原动力,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既然当下的本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彼岸,那也就正如佛陀所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佛陀这是在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在别处的彼岸,彼岸就在当下。
2、为什么佛陀说“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微尘是名相,是由于有了那个虚拟的观察者之后,才出现了微尘的相,而且之所以叫微尘,是和观察者本身的大小相比而产生,如果观察者缩小的很小,那么这个微尘可能就是须弥山了。所以说“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而“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也如此。如果没有了那个虚拟的观察者,这个就是这个,没有大小,也没有世界。
3、为什么“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意思是三十二种美好的形象,在佛陀那个年代眼中的美好形象,在我们现在则不一定就美好了,所有的这些美好形象只是比较产生的产物,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比较对象,是缘起的产物,是没有自己的永恒的自性的,正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所以这个“美好”一旦被固定在具体的相上,变成了名词,就失去了活力。我们刚才所说的趋向美好的原动力,是一个动词,是当下的正在趋向的动作,所以是永远具有活力的。禅修中总是强调“当下”就是这个意思,当下是动词,具有活力的。自我也如此,如果你把自我固定在相上,或者是过去的我相,或者是未来的我相,都变成了僵化的,无活力的。而如果能活在当下,就永远保持着趋向美好的动力这个动作,就是一直在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了,就一直在彼岸了。
4、“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的含义。
拿性命去布施,当然比那七宝布施要大的多,何况是以恒河沙那么多的自己的性命去布施(因为佛教讲轮回,所以人是有机会多次拿自己的性命来布施的),但这里的布施,我个人的理解不是指无住相布施,而是指普通的,住相的布施。那么如果不是不住相的布施,在本质上而言,都是一种交换。比如富人布施给寺院,企图以此换得佛陀的保佑升官发财,人烧香磕头企图让菩萨保佑自己早生贵子,潜台词是,我很尊敬菩萨啊,我给您老人家磕头了,您快给我一个儿子吧!这都是在交换,或者企图交换。从广义上说,如果是住相的,人所做的一切为了生活美好,或者为了趋利避害的工作、努力,都可以算是一种布施。给老板付出体力,然后换回老板的报酬,给寺院出钱修庙,企图换得佛祖让自己升官发财,这在本质上不是一样的吗?
当然,人为了获得美好的生活,给老板打工,或者做其他的勤奋努力,都是对的,也确实能够因此而改变一部分生活。但是你永远无法能够做到因此而破一切烦恼,不被一切烦恼所破。因为你通过这些努力所获得的“幸福”都是有漏的,都是转瞬即逝的,都是不稳定的。就像我们前面举的例子,如果你在射箭场的中央,那么无论你怎样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武功,那么你也无法绝度避免自己一定可以躲过所有的毒箭,而且你所有的武功,其实都只是在被动的防御而已。
佛陀所要教我们的,是离开这个射箭场,醒悟到自己是在看一场电影,这样你就永远摆脱了被毒箭射伤的危险境地。所以虽然以恒河沙数身命布施福德非常之巨大,但是“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佛陀要我们做的,是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