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有可能说的是
2023/4/25 来源:不详白癜风的问题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83921.html
《道德经》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道家修行有句话,“言语不通非眷属”,意思是如果不明白文字背后真正的含义,修行会走很多弯路。其实,这句话可以涵盖世间的一切学问,如果只浮于表面,进步会变得非常缓慢。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可谓尽人皆知。“大国”两字,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当年的美国与苏联,以及我泱泱华夏。“天下”两字,可以让人顿生豪情,金戈铁马,逐鹿中原,“了却君王天下事”。所以,从古至今大多从治国之道来解读老子的这句话。
《韩非子·解老》篇:“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韩非这样解读是可以理解的。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好多文人都希望通过想献言君王,建立一世功绩,或者求得此生富贵。韩非解读《道德经》,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想借老子圣人的光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道德经》被解读为是讲给统治阶级的。当然,通过前人的不断解读,《道德经》便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也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撒下了可贵的种子。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不能瞎折腾。这样解读从理上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就是小国也经不起折腾,一家,一人,一事也是如此。但是,疑问就在后边,为什么鬼不伤人?为什么神和圣人要伤人?后人没有想明白,也不敢轻易否定前人,关键这还是老子说的,怎么办呢?脑洞大开,任意附会!“鬼不伤人,是因为鬼只能唬人”,这话说的感觉跟鬼很熟似的。神伤人可以说的过去,因为神要惩治恶人。圣人为什么要伤人呢?看看学者们如何解读。
某知名学者:圣人可能没有意识要伤人,但是也经常伤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读圣贤书,要敬畏圣贤,我们那时候还不懂,就构成很大的压力。听到圣人就肃然起敬,反而不敢亲近他,所以我们对孔子,对老子始终隔得远远的,只知道有其人、有其书,我们反而不会很自动去了解他。这就是圣人伤人,圣人伤人不一定要自己出力去伤人,别人弄得他来伤人,最后还是他的罪过!
如此一来,等于老子自己承认了“伤人”,“人皆可以成尧舜”,孟子老先生的这句话是想让我们“伤”更多的人?这哪里是“圣人伤人”,这明明是我们在伤圣人!要想弄明白这一章,我们还需要老话重提,“名可名,非常名”。
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有三层含义。首先,老子起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不能完全表达老子的意思。比如“无”,不能理解为什么也没有。其次,不能理解为名字日常的意思,说白了好多名字都是隐喻。比如“国”,不是在每个章节都代表国家。最后,一个名字代表几个意思,不同的章节含义不同,比如“民”字。
前人的解读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断句的问题。“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这句话这样断,虽然看似递进的关系,但是逻辑上却是有待商榷。所以,在详细分析之前,我们重新整理下本章语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结构关系调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大国,若烹小鲜。何谓大国?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排了《道德经》,先后顺序上多少还是存在疑点。其实,在六十一章老子对大国有明确的定义,“大国者下流”。下流是什么意思呢?《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下流”就是形而下的意思,大国指的是宇宙万有。老子主张“归根复命”,就是“有”归到“无”,最后“一”归到“道”,“治大国”的含义就是“有”回到“无”,二者合二为一,也就是“悟道”的意思。
治大国的含义是悟道,那“烹小鲜”如何理解?看见“烹”字,我们不能以现在烹饪技术来解读。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无法与今天相比,就算是当时的周天子也没有现代人的口福。烹的本义是煮,一个小鱼放到滚烫的锅里,结果就是化为乌有。当然,至此还只能是个人猜测。但是,老子既然在这里抛出了一个论点,那么之后便会进行论证或者解释说明。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天下,在我们眼中不过是“富有四海,业成八方”,但是在老子眼中那是真天下。老子站在道的高度来谈论天下,天下代表的是“无”和“有”。道莅天下,无和有合而为一,本性显现,万物回归。道莅天下,就是《心经》里面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修行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说的也是悟道。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鬼和神代表什么呢?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任何事物的作用都是成对的出现,都有阴阳两种属性。阴极为鬼,阳极为神,天下之中“有”为阴,“无”为神。一生二,道显现出两个作用,“无”和“有”,“无有入无间”,所以是“无即是有,有即是无”。但是,悟道之后就不一样了,老子推翻了之前说的一切,“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
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意思是:有不是无,也不是“有不是无”。这就是《心经》上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含义。一旦觉悟,本性之光显现,“照见五蕴皆空”,此时,“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万物没有了,“无”没有了,“有”没有了,也就不存在“有即是无”,“有不是无”的概念了,老子在这里把一切都摆平了。
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神指的是“无”,“无”为什么伤人呢?伤者,损也。“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有障碍,佛家称之为无明,修行就是要去掉障碍,除尽无明,最后达到无我的境界,所以老子比喻为“神伤人”。悟道以后会发现,哪有什么障碍,哪有什么“损之又损”,这也是《心经》中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圣人亦不伤人。根据上面的分析,伤人其实就是度人。悟道之后才发现,原来根本没有圣人度人,也没有佛菩萨度世。《金刚经》中,佛对须菩提说到:“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刚开始修行,一鼓作气“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悟道后如梦初醒“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句话,简简单单十个字,去掉三个语气词,剩下的每一个字都能写一篇大论文。“两”指的是“无”和“有”,“朴散则为器”,“无”生出了“有”,损之又损,“有”损没有了就回到了“无”,这也是格物致知的含义。悟道后就不一样了,本就没有“无”生“有”,所以是“两不相伤”。“无”老子称其为“上德”,“有”则为“下德”,有无合一,一归道,所以是“德交归焉”。
分析至此,我们还会有一个疑问。老子费这么大劲,为了什么呢,直接说伤就是损,有即是鬼,不就完了吗?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以后有时间我们接着分析。具体原因,老子在《道德经》中有暗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自行参悟,“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读完《道德经》第六十章,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我们需要回去看看,小鱼在锅里“烹”成什么样子了。此时,鱼已非鱼,水也非水,鱼水混而为一。看到这锅鱼汤,仿佛听见一位老者在旁边说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