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摩他讲记
2022/10/20 来源:不详讲记
如《解深密经》云:“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言粗重者,谓心相续中所有习气,增长内心颠倒堪能。相者,谓于外境前后所生颠倒习气。《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前者为观所断,后者为止所断。
如《解深密经》里面说为什么说需要止跟观才能起到作用,没有止观是不可以的。下面引《解深密经》来说明:“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也就是说众生被相縛,“相”就是我们执著有相,“相”这个字有的时候就可以理解为“性”,有自性的特点。这里下面的解释把“相縛”就理解成烦恼的习气。粗重就是烦恼。我们学过宗义都知道:烦恼的根本是我执,就是有我。所以这里说“有我”的这个特点,执着有一个自性的我,或者有一个自相的我,等等这样的一个特点。
所以这里从外表的粗相来说就是众生被相所缚了,就是被烦恼的习气束缚了,或者是被粗重的烦恼束缚。那粗重的烦恼也好,粗重的习气也好,相缚也好,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执,被我执所缚。
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你要修止观才能断掉相缚跟粗重缚。下面的解释是说,言粗重是什么呢?谓心相续中所有习气,增长内心颠倒堪能,也就是说粗重是内烦恼,里面的烦恼,也就是里面的习气,烦恼的习气。相缚就是外境。这个地方大家就能看得到,因为《解深密经》是属于唯识宗的一个特点。所以它就把习气分为两个——执着内心相续的部分叫粗重,执着有外境等等的叫相缚。
言粗重者,谓心相续中所有习气,增长内心颠倒堪能。比如说你无自性的执为有自性,无的执为有的等等的。相者,相缚的相;谓于外境,外面的境;前后所生颠倒习气,这个境的前后,前前后后各种因缘所生的颠倒习气,本来没有外境的你执着有外境,这个都是。因为外境无是唯识宗的一个特点,《解深密经》是来说唯识的,这是比较重要的。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波罗蜜多教授是现观的经,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这论里面说到,前者是什么呢?前者为观所断,被观所断了;后者是什么呢?后者为止所断。就是烦恼的习气被观所断,粗一点的烦恼被止所断。这里的所断,“断”这个词,藏文上看确实是用的这个词。那我们说,止能不能断烦恼呢?这个烦恼它也可以叫“断”,但是断的不太彻底,这样去理解。
比如说我们刚才想着吃东西,那我们透过一个方式没有吃,就是把这个烦恼当时把它弄掉了,没有吃。那过了两天我们可能还会吃饭。对这个过程有很多的解释,有些解释就说你前面本来想吃东西,透过一个方式把这个烦恼压制住了没吃,直接压制了,所以你后面还会吃东西,还会喜欢,还会去吃。因为你前面只是压制了烦恼没有断掉。有一种说法就是,你前面有一个想吃东西的心被你断掉了,这个心断掉之后它又起了,也就是说,每一次停下来都可以叫断,只不过不彻底。
所以这个定一般很多的书上都讲是压制烦恼,好像这个烦恼还在。这里翻译的是“所断”,被断掉了。所以这就是看你怎么去理解,理解成压制也行,理解成断也行,“断”的话就是说,昨天的那个事情我把它断掉了,今天有新的。这个口语也会说:昨天我跟他的关系断了,过了两天之后我们关系又好了,过两天又断了。这个也可以用“断”,“断”就是不让它相续了,不让它相续叫“断”。所以用止来断烦恼,到底把它理解成根本的铲除呢?还是临时性的把它断开了,不相续了。这个就看大家怎么去解释了。所以这里说止和观都能断烦恼。
我们看一下《略论释》的文。
深密又云「烦恼诸众生,如修止与观,能解恶取缚,及诸相缠缚。」恶取缚者,谓颠倒境上辗转增上功德住於心中之习气,即烦恼习气。此习障向上功德。相缚者,於颠倒外境前後生起之耽著,长养彼习气者,是即润长烦恼习气之烦恼,是为相缚。简言之,能除烦恼及烦恼习气,均属止观。止断烦恼,观断烦恼习气。由能伏烦恼即名解脱烦恼,然非真断也。
《解深密经》里面说到「烦恼诸众生,如修止与观,能解恶取缚,及诸相缠缚。」它的文字和这里不太一样,这里说的恶取缚,什么叫恶取缚?谓颠倒境上,颠倒境就是我们的分别心所颠倒的,本来没有的我们执为有,本来不好的我们执为好。颠倒境上辗转增上功德住於心中之习气,即烦恼习气。
你这个相缚是什么呢?就是你住在心里面烦恼的习气。此习障向上功德,这烦恼的习气它障向上的功德,就是你想向上面去修的比较难。相缚者,相缚是什么呢?与这个颠倒的境,就是外面的境,於颠倒外境前後生起之耽著,长养彼习气者,这个习气长养之后,是即润长烦恼习气之烦恼,是为相缚。简言之,能除烦恼及烦恼习气,均属止观。就是说止跟观它们都可以断烦恼。
止断烦恼,观断烦恼习气,也就是止断粗一点的烦恼,观要断习气。由能伏烦恼即名解脱烦恼,然非真断也。这个就是说止的问题,观是肯定能断的。止它能伏烦恼,所以修止的话,烦恼伏了之后,你可以得到一个解脱,解脱烦恼。它不是真正的断。这个词也是略略的做了一个解释。我们心里要知道:止只是起到把烦恼暂时性的伏住,把它压伏,或者把它相续断掉。真正要断掉烦恼还是要靠观。
此上是引有止观名者所有胜利,余未说止观名者,凡说静虑般若胜利,其义同故,应知皆是止观胜利。
此上是引有止观名者所有胜利,宗大师说前一段是引《解深密经》跟《修信大乘经》等来说明止观的功德,就是提到止观所有的功德。余未说,有些地方没有说止观,比如说的是静虑,或者是般若,或者是三眛等等的,这也属于止观的范畴。余未说止观名者,比如说如何修静虑,修定,修禅定,修般若等等胜利,其义同故,也是在说止观的胜利。应知皆是止观胜利。
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想办法对止观的功德一定要了解。如果止观的功德了解之后,你对后面学习止观或者修止观就会有个踊跃的心、欢喜的心,觉得这个止观还是要修的,没有止观解脱生死就没有份了,连资粮道、加行道都进不去,更不要说得到初地、二地的功德,神通的边也沾不上。你要是有这样的心,那就可能慢慢的对修定的这些条件,你就会愿意去做,如果没有就很难。
上来是已安立止观名之胜利。其虽未立止观名,而意义相同,但说为静虑智慧之胜利者,亦即止观之胜利。盖静虑智慧固不能尽属止观,而在静虑之一心专注,其相与止同,智慧之分别抉择,其相与观同故也。
《略论释》这段说:上来是已安立止观名,上面是已经安立止观名,有止观名的这些胜利。其虽未立止观名,有的地方没有说到“止观”这两个词,只说到静虑跟般若等等的。而意义相同,但说为静虑智慧之胜利者,亦即止观之胜利。盖静虑智慧固不能尽属止观,虽然智慧与静虑跟止观来比的话,止观的内容要宽一点。静虑跟智慧不能尽摄止观,为什么静虑跟智慧不能把所有的止观包括,而止观就包括所有的这些呢?因为静虑跟智慧仅说的是佛教的,“止观”这两个词就包括内外道一切的定,所有的内容就被“止观”这两个词就能包括了。但是智慧跟静虑只是说的我们佛教的,所以它们的范畴稍微小一点,止观稍微宽一点,但是我们只修佛教就可以了。
而在静虑之一心专注,其相与止同,智慧之分别抉择,其相与观同故也。这里大家一定要看到一个词——静虑的特点,禅定的特点,就是“一心专注”。“观”是什么呢?分别抉择观察。比如说我们想一想自己有一个随顺的止观,比如说现在你身上有一个随顺的止观,你觉得你什么时候有随顺的止观呢?比如说你修一个上师瑜伽,或者修一个皈依,或者修一个本尊法,比如修阿弥陀佛或者修文殊菩萨。
那你心里忆念文殊菩萨的身相,十六岁童真的身相,这个所缘的就是止。然后口里也在念:嗡阿喇巴札那谛谛谛……这个也属于止。然后你再安住在这个上面去念:嗡阿喇巴札那谛谛谛……念一段时间你的心有点静下来了。因为我们刚开始念的时候,可能嘴里在念嗡阿喇巴札那谛谛谛……心里还想着人民币,或者可能是口里念嗡阿喇巴札那谛谛谛……心里想一点文殊菩萨,但是突然又会想起来这个事、那个事的。
这个时候只是在修止,随顺的止。随着这个止,心慢慢的安静下来,安静下来我们的心就慢慢的定下来,定下来之后开始思维文殊菩萨的三十二相、文殊菩萨十大愿、文殊菩萨的各种智慧等等这些来观察。或者是你在念嗡阿喇巴札那谛谛谛……的时候,你再去想文殊菩萨讲的人空、法空、十大空等等的空的道理,去思维空的这些智慧,去想的时候,这一切就是慢慢的进入观的范畴。仅仅止是没有办法解脱的,只有透过后面的观才可以有力量,这是略略的给大家打个比喻。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敬请联系,定当妥善处理。
本文依录音整理,文字略增删,惭愧编校水平有限,出入处请以音频为准。
感恩分享、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