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佛法金刚经中的修行原理,只要多读
2022/7/16 来源:不详-
点一下↑↑↑↑↑↑结缘领取
佛教般若经典《金刚经》,现在的人,很多都将它作为一种福报的获取来源,而去通读它。因为佛陀在这部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诵读,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通读《金刚经》的确有无量福报,不过,佛陀讲述此经的目的,是让人按照此经的要求,去修行。那么,《金刚经》中有哪些关于修行的奥秘呢?
在知道这个答案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怎样去修行以及修行的目的。佛陀在菩提树下坐了49天,开悟之后,说了这么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乃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也就是说,真正的修行,就是去掉自己的执著妄想,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
正因如此,在《金刚经》中,须菩提曾经问佛陀这样一句话:“菩萨于法,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众所周知,修行就是要修心。在须菩提的这句话中,直接就道出了须菩提迷惑于修行之法,于是请求佛陀开示:一个人,到底要怎样去修行?
佛陀就告诉须菩提:“应如是降伏其心。”
因为真正的修行并非一两句话所能说得清楚,佛陀就分了两种方式,来告诉须菩提,同时也是告诉篇首提到的“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应当这样来修行。
首先,在布施的时候,你不能有任何想法。也就是文中所讲的“无住布施”。并且,佛陀还比较了布施时,有想法与无想法的区别。
如果一个人,以满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其福德无量无边。但是一个人,若以心无所住的方式来布施就会“其福胜彼”。在这里,佛陀直接指出,不同的布施,是有区别的。
现在很多人喜欢做布施、供养,其来源就是这里。但是,佛陀只是用布施来举例说明,普通布施与无住布施的区别。其真正目的,并非要人不断地去做布施之事。而是要人去掉做布施时,其中存在的心念。
也许佛陀知道了人们容易执著于布施本身,佛陀在此经中,又说了这么一个偈语:“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意思就是告诉大众比丘,布施仅仅只是用来举例说明应当如何去修行的一个“筏喻”。真正的法都应当舍弃,到了一定的时候,执著于布施之事的心,也应当舍弃掉。
当你认识到执著于布施之事的心也应当修掉的时候,你的境界,就又往前迈了一大步。但是可惜,很多人,多少年来,心都一直停留在布施上,难以改变。
因为佛教中讲,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布施之事,做起来轻而易举。很多人顺便去做了,也没有多想。其实,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可能就是修行路上的障碍。因为你做布施的时候,并没有达到“心无所住”。
佛陀告诉须菩提的第二点就是:修行,不仅要在行事上做到心无所住,在对事物的认识上,也要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也就是要有“般若智慧”。如果没有般若智慧,就属于无明愚痴,就无法明白如何去提高自己的境界,无法到达涅槃的彼岸。
我们一般人认识事物,觉得人就是人,天就是天,地就是地,宇宙就是宇宙。但是,在佛陀看来,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种假象。都是人在色受想行识的作用下,出现的错误辨识。
为了清晰这个概念,佛陀就说:“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意思就是告诉须菩提,你所认识的微尘、世界,只不过它有这样一个名字,叫做微尘,叫做世界。实际上,它并非是真正的微尘,并非真正的世界。
在我们这个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动。佛陀说,我们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缘来,则有,缘去,则无。
比如我们看到的花草树木,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一种枯荣;在时间的作用力下,每天都会出现黑夜白昼。甚至于任何一个生命,都会在“成住坏灭”的作用力下,生老病死。这就是佛家通常所说的“无常”。要想跳出这种无常变化,就要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
那么,关于这一部分智慧,又要如何修呢?佛陀又指出了具体的修行方法。这个方法,其实就是一个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关于这一部分的修行,真正考验的,就是人的智慧。你要将有为法视作梦幻泡影,就要懂得什么是有为法。其实,中间隐藏的含义是:你要想出世间,先得入世间。当你明白了什么是有为法,你才能做到将它视作梦幻泡影,将它视作如露亦如电。
由上可以看出,真正的修行,就是既要把握好自己的行为,又要控制住自己的内心。当行为与心达成一致,就可以做到“如如不动”,就能真正的达到涅槃了。
这才是《金刚经》的真正修行要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金刚经》中的修行原理,只要多读,就能明白。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点下方蓝字结缘法宝:
大悲咒智能保温杯
御守祈福袋
精美抄经本
佛像描金册
首佛歌合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