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集锦咏怀诗其二
2022/7/14 来源:不详贵州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pf/a_5817684.html
支遁法师(-)端坐邻孤影,眇罔玄思劬。偃蹇收神辔,领略综名书。涉老哈双玄,披庄玩太初。咏发清风集,触思皆恬愉。俯仰质文蔚,仰悲二匠徂。萧萧柱下回,寂寂蒙邑虚。廓矣千载事,消液归空无。无矣复何伤,万殊归一途。
这是一首结合庄老阐扬佛理的中国最早的佛理诗之一。此诗说理气味极浓。主要概括了支道林法师潜心研讨佛理的功力和冥思求索的学风。诗中用典颇多,其中的“双玄",指老子所讲的重要念“有”与“无”。“太初”指气之始初,即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柱下”,官名,即柱下史。因老子曾为周柱下史,所以以“柱下”代称老子。“蒙邑”庄子的家乡,就是今安徽蒙县。“消液”,指金液还丹,道教的一种养生法术。全诗的大意如下:正襟危坐,伴孤灯对单影,而诵读经论。幽思玄远,令人心荡。收敛精神,披阅众典,怡悦于《老子》所讲的有无之论,玩味《庄子》,研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清风徐来,神思敏捷,感触良深。咏叹老、庄的文彩;悲叹他们的谢世。秋风萧萧,蒙邑空虚,不见他们的身影,千载空虚,如同梦境。纵有消液之术,也是幻化、假有。假有是无,外物又怎能伤害?大千万象,本无自色,都是即色而空的虚无。支道林在此诗中,咏叹甚多。他对老庄学说景仰,但不认为是精神解脱的最高境界,他由好老庄而遁入佛门,以庄学去悟“空”理,摒弃了养生方法,达到了对世间诸法的超越,扬弃老庄则服府即色,证明了他是由道入佛的名僧,也是讲佛理而不废俗书的般若宗师。支道林的诗文颇多,有的诗文,更是直接弘扬即色义的名作。如“有无自冥同,……能仁畅玄句,即色自然空,空有交映迹,冥知无照功。”(《善思菩萨赞》《广弘明集》第十五卷)这首赞颂的大意是:有(色)与无(空)本是冥合同一的,色不离空,空不离色。释边牟尼佛洞晓此理,大畅“即色自然空”的佛法;空与有是交相映照的,有能显空,空必体有,这是一种冥知佛理而没有世间俗智的观照之功。他在《闬首菩萨赞》中说:“闬首齐吾我,造理因两虚,两虚似得妙,同象反入粗。何以绝全迹?忘一归本无。空同何所贵,所贵乃恬愉”(同上)。支道林赞颂闻首菩萨能够齐同吾我与万物,根据物、我两虚的命题,提出即色(物、我)空的思想。只有悟物我两虚,才能领会到即色空的妙理,如果执著现象为实有,那就使心智沉溺入粗糙的形迹之中。怎样才能绝灭尘世的形迹呢?只有不执著物我合一的相状,才能使心智洞察本无色空之理。空理又有什么珍贵之处呢?那就是能使人摆脱尘世的纷争而获得心理上的恬静与愉悦。支道林在此颂中,指出了领悟即色空的途径及其作用,关键之处在于悟“两虚”,“归本无”,由色而观空,言空而即色。如何悟“两虚”,将万象归于一本之“空:呢?支道林提出,必须要破除人心的执著,从世俗的沉溺色相中挣脱出来,与色空之理其合为一。他说:“心为两仪蕴,迹为流溺梁”(《月光童子赞》《广弘明集》第十五卷),心与理理密,形与物物疏;萧索人事去,独与神明居”(《咏怀诗》五首之一、《文弘明集》第三十卷上)。支道林认为人心往往蕴藏于两仪(阴阳)之中,不能摆脱色相的迷惑,沉溺于其中而无力自拔。只要领悟“即色空”之理,使人心与空理密切冥合,观照形与物皆空,才能斩断人事的纠纷与烦恼,摒弃色相而保持心灵的沉静。支道林法师的诗文,说理严密,睿智艰深,令人玩味,神思遨游,确实不愧为东晋时期的著名高僧,杰出的般若诗人。总之,作为一代名僧,他多与名士交游,广涉庄老之学,玩味有无之玄与太初之境。玄思之际,深感庄老虽逝,其道永存,合于佛途,所谓“万殊归一途”。须持无心,不辍反省,不懈修习;须心与理密,形与物疏,才可达到与道符合、与神明居的境界。这首融汇佛、道,体现当时佛学与道学合流之佛理诗,饱受当时名士称赞。后人皎然禅师评此诗说:“山阴诗友喧四座,佳句纵横不废禅”。在这首诗中,支遁法师将老庄思想与佛法会融于一体,连类比附,铺陈发挥,给人以“才藻惊绝”之感。支遁(-):字道林,世称“支公”、“林公”。东晋诗僧,佛学家。自幼读经,秀颖过人。早年隐居余杭山,25岁时出家。后入剡州(今浙江嵊县)沃洲山,建庵养鹤。以好谈玄理着称于当世、与东晋诸多名士如王羲之、谢安等交往过密,常以诗文酬酢,标榜风雅。善写五言诗,大多描写山野幽趣,借以抒发佛家超脱之理与色空之念。其诗开一代模山范水之雅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