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经读懂,熟记于心,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
2025/5/23 来源:不详欢迎浏览《经藏智慧》专栏,喜欢的朋友可加入书架浏览。
本专栏共讲,预计每周更新1-2讲,作者:樵夫侃文化
经藏智慧如海,读不懂时,又该怎么办?
这个不用着急,大多数人,刚一开始,都不太容易读懂,需要静下心来,不管懂与不懂,先读上一通,打个照面再说……
就像与人相处一般,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如手足,经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就会慢慢慢慢地有所觉悟了……
就怕你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读不懂,而不愿意去做尝试,这样就会自我埋汰,永远与诸佛菩萨真如智慧,失之交臂,又如何得遇法雨甘霖?
对于读不懂的初学者来说,建议先读《心经》,因为《心经》字数最少,只有二百六十字,容易背诵,也易于抄写,熟记在心,日后自然起用,仗境方生,至境自明……
那心经又有哪些法要能够在日后人生路上起到真实助益呢?
樵夫尚有些许心得,可作参考用途:
图片来自网络
持四字转境,脱胎换骨。
心经第一段是讲缘起,由“观、行、照、度”四字为次第,转化现前所处之境遇,告诉你如何都摄六根缘回法界。
观。是指返观,都摄心神回光返照向内观,找到那个天真自在生趣活泼的本我和真我,就在那一念回光之处,就如得证菩提的菩萨住在心间,心心相印,指引人生正确方向。
行。是指行持,行持达到彼岸的心愿不减,也就是时时反观念念觉照,数十年如一日的去下功夫,直到见性花开,弃舟上岸,圆成初果,这个时候的智慧就已经打开了。
照。是指觉照,智慧打开之后就有了觉照功夫,能在瞬间当下洞悉真如实相,实相无相,发现整个五蕴“色想受行识”都是空的,都是六尘缘影的幻现,并非实有,自能去执脱缚,得大解脱。
度。是指转化,得大解脱后,发现世间无实,一切烦恼苦痛煎熬,皆由妄念所生妄求所起,并非真实觉受,若能对现前一切境遇都能够心生欢喜,不作妄想分别,苦厄的觉受,就会转化成虚无,并不存在。
持此四字修行,人生的道路,就在不知不觉当中回归正轨,而一切烦恼苦痛煎熬,也在不知不觉当中,转化成虚无了!
如此智慧功用,用“脱胎换骨”四字来形容,能有过乎?
图片来自网络
得二法还虚,天人合一。
1、明空无住。
洞悉真如实相,还当从理上明个究竟,理不究竟,无法深信,不肯承当。
故菩萨于第一段“舍利子……”的文字当中,开始讲解实相心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就是说我们内在的真如本性,被六尘源影幻现而成的“五蕴空间”所遮盖,这个“五蕴空间”好比真如实性的投影,性相由它显,无处不在,故色空不二,真假一如,明白了如此这般道理,就不会落入真假二边,执相而求,实相无相。
《楞严经》云: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
又云: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也就是说,性由心显,心自性生,心性一如,不落二边,二边非实,明此法要,即可自在活泼,空空如也!智慧能量取用不竭……
2、入无还虚。
明白五蕴皆空了,就不应执相而求,应一无所得,还归本体。
故菩萨于第二段“舍利子……”的文字当中,用了六个不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想要告诉我们,本性圆融,切记不要落入二边,那究竟又该怎么去做呢?
接着又用了十六个无字: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净;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以上如是种种,都是由我们的妄知妄见所生,终归虚无,不作分别。
如作分别,就会系缚在这样的边见里,不识本心,不见本性,辗转流离,不得解脱,谓之颠倒妄想,应当远离。
图片来自网络
凭愿力不退转,得证菩提。
六祖云:菩提自性,本自清净。
但需信愿行,数十年如一日,永不退转,方能得证。
故世间一切达成所愿,皆因心想事成,深信不改,坚定不移,至死不渝,自然成就!
心愿不坚的时候,就当持咒,不断心理暗示自己: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
就是说没有达成所愿,就不要轻易退转,坚持!坚持!再坚持!
如此这般,一切机缘历练到来,都只是前行路上的助缘……
故般若波罗蜜多,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也就是说,存有坚定心愿的人,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艰难困苦,最终达成所愿,心想事成!
这样的真实受益,才是功德无量的智慧源泉!
只有大慈大悲之人,才会把如此实相,毫无保留的告诉你……
图片来自网络
再看看慈悲二字的具体含义,或许对您有所启迪:
兹心非心即真心,心心相应慈悲成;
欲知般若为何意?只在心心心内寻。
心外无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法若通,万法皆通……
您又怎么看呢?
我有一支笔,带您品经纶;
百卷轻灵过,三教笔尖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