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背心经,真正明白了这句话,才

2025/1/13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法 http://pf.39.net/xwdt/240611/m3pjgm6.html

《心经》字数不多,全文只有个字,但却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很多人都能背诵出来,但是真正能明白《心经》的核心要义的人却很少。祖师大德告诉我们,虽然修行在于修心,主要是使内心保持清净,去除妄念杂想,可是如果我们能了解佛经的含义,再去诵经时,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心经》一开始便提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说观世音菩萨在进入甚深禅定时,发现“五蕴皆空”的本质,这才度脱了一切苦厄。因此可以说,“五蕴皆空”就是整部心经的核心,接下来,又说明了“五蕴皆空”的具体内容,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教中把“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也就是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本质都是空性。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彻底读懂《心经》,只有证悟了这一点,才能度脱一切苦厄。“色蕴”是指我们所看到的,或者说物质本身的状态和现象,这是具体存在的,而“受、想、行、识”这四蕴都是指精神现象。

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就是“色蕴”为什么是空?为什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个物质明明存在,一个现象明明真实的发生,为什么要说它是空的呢?难道是自欺欺人吗?其实,这是我们的误解,这里所说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什么都是虚无的,而是指万事万物的本质就是“空性”。

我们借助于现代科学来分析,任何物质如果足够细化来分,其组成元素都是分子,原子等,再继续细分,还有更小的颗粒,如果科技再进一步发展,究竟要小到什么程度才是终点呢?我们假设最小最小的元素已经找到了,已经不能再继续细分下去了,那么这个元素我们就把它命名为“空性”,一切物质的组成不过是“空性”的排列组合罢了,一切现象的发生,不过是它们排列组合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本质还是一样的。我们的眼睛并不是“显微镜”,不能看到物质的本质,所以,我们就认为它们有所不同,这是“杯子”,那是“椅子”,那是“人”等等,这才产生了种种区别。

我们去研究任何一样东西,都是不断的细分,不断地细化的,这样,我们研究得越深入,就越接近于事物的本质。佛陀是彻底觉悟的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智慧,他就是那个发现宇宙人生真谛的人。当你真正达到了佛陀的层次,或者说你也进入了观世音菩萨修行时的“甚深禅定”状态,你也会证得万事万物的空性,发现宇宙的本质。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佛教的“无常观”来理解“空性”,我们从外表来看,看到了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和五彩缤纷的各种现象,而其实它们都不是永恒的,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一个杯子本来完好,下一秒可能就打碎了;一个人本来安然无恙,下一秒可能就发生了意外。一切都是未知之数,没有谁在掌控着一切,这都是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而已。是“因”与“果”的一一对应,随着缘起缘落罢了。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一定不可对任何事物和现象产生执着,能真正做到随缘应对,这时候的心一定是清净的,欢喜的,慈悲的。真正的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于对“身口意”的把控中。反复读诵《心经》,能不断加深我们对“五蕴皆空”的理解,能帮助我们放下内心对外物的执着,指引我们更好的修行。

文中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交流探讨,感恩阅读与分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86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