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中有一个字很重要,和学佛修行有很
2024/6/1 来源:不详《心经》中有一个字很重要,和学佛修行有很大关系,看了就知道了。
佛教经典三藏十二部,《大般若经》卷,经中之王《华严经》80卷,都很长,读起来很慢。幸好有一部《心经》很短,全文只有个字。《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单易记,是所有佛经中最短的。虽然只有短短的字,却包含了卷大乘般若的核心,是大乘佛法的教义和总纲。《心经》是在讲自己的心,是心的修行,与每个人都关系密切。其内容却极为丰富,已经圆满地概括了从凡夫到成佛之五道位的所有见地、修行方法和修证的果位。
《心经》可以说从开始到结束,讲述了成佛的真谛。《心经》顾名思义就是专门说心的经典,什么是真心?真心就是“真实不虚”的心。真实不虚的心具有什么特点?真实不虚的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什么是妄心?妄心就是虚妄的心。虚妄的心具有什么特点?虚妄的心与真心相反,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有挂碍、有恐怖、颠倒梦想。
《心经》中有一个字很重要,就是“观”字,观不是用肉眼去看,用眼睛看到的都是虚妄不实的假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到外在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世界也是如此,无时无刻不再变化。因为世界和万事万物,都是四大地水火风因缘结合生起的,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就是我们人这个色身,也是四大因缘假合的身体。四大不调,就会生病,四大解体,人就会死去。
所以这里“观”是智慧的观,观自在菩萨,这一观之后,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其中色代表一切物质,受想行识代表精神,所以可以将五蕴代表世间的一切法。五蕴皆空是佛教的真理,但很多人误解了空,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这是不对的。空的含义指的是一种境界,如同虚空不生不灭的境界。五蕴,也就是世间的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的,在我们凡夫的眼里,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生生灭灭的,但在佛的眼里就不一样了,在佛的眼里,世间的一切法都是如同虚空一样不生不灭,这就是诸法的空相,也就是所谓的佛性。所以金刚经中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心经中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想要见诸法空相,也就是亲征五蕴皆空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破除人我执与法我执,才能大乘见道。心经描写的境界就是大乘见道的境界,也就是体会佛的境界。
首先说色蕴,色蕴是什么呢?就是有色的世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世界都是有色的世界,是能够感受到的。第二个是受蕴,受蕴是什么呢?就是你在精神上对一件事情的感受,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精神上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受是一种感觉、感受,是苦受还是乐受,就要看你心中到底是接纳苦还是接纳快乐。想蕴是什么呢?想象力,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情的想,可以想得非常的开心,一个人站在那里想啊想,想得自己笑出来了,在这个智慧上、心灵上的想蕴是无边无际的。那个想蕴实际上就是你想出来的,由心理行为这个动作所想出来的。第四个是识,大家都知道意识很重要,意识实际上对人间的缘分因果,它种下了意识的种子。行蕴是什么呢?就是由行动和你的动作形成的善恶业。要让五蕴空,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楞严经》中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修得是“耳根圆通”,做到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入流亡所”,是返观自性,返闻自性。观自在菩萨,合起来说,就是能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悯人,以大觉有情为己任,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观自在菩萨,又称作观世音菩萨。
而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所以说大势至菩萨是念佛成就的,念佛的方法大势至也做了介绍,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以大势至菩萨虽然是念佛成就的,但是大势至菩萨修得是“根大圆通”。
可以说大势至菩萨是我们念佛的代表,印光大师提倡持名念佛。说“无论行、住、坐、卧、声、默,都要字字句句,心中、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默念不开口,心中仍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与开口朗念无异。此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且不吃力。印光祖师开示,“娑婆众生,耳根最利”,诵读经书,眼睛容易疲劳,且意根会懈怠,变得心猿意马。唯有念佛时,心中念得明白,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明白。即便是默念,心中一动念,已经有音声相,听自己心中的声音,仍然清楚明朗。如果能听得清楚,则心不向外攀缘,眼、鼻、身、意诸根都摄于佛号之上”。
印光大师说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实际上我们念佛,念一句“阿弥陀佛”。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就是用耳根都设余下的五根。其实就是一种观,观什么,观这颗心是在念“阿弥陀佛”,还是妄念。《心经》中的智慧,好好观观自己的心。
《心经》和《金刚经》讲的道理太深,一般人很难做到,首先五蕴皆空就很难做到,就是“我执”很难破,更别说“法执”了。大安法师开示:有些人相信自力,一修行他就目空一切,认为自己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靠自力成佛是很难的,这个要有自知之明。这是从善导大师到印光大师一直强调的,不能自负。个人修行到第三大阿僧祇劫的时候,才达到八地菩萨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但是具足信愿念佛,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就达到三不退的菩萨位,而且一生成佛。《心经》中有一个字很重要,就是“观”,和学佛修行有很大关系,看了就知道了。我们做不到《心经》的要求,可以用“观”来监督我们念佛的心,是在念“阿弥陀佛”,还是在打妄想。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námóāmǐtuófó)或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