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中的ldquo苦厄rdqu
2022/6/19 来源:不详白癜风能冶吗 http://m.39.net/pf/bdfyy/
-
?免费结缘平安护身符
《心经》是佛家用以指导修行的宝典。千百年来,无数人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受持”。有的人每天背诵,有的人经常抄写,有的人,则不断地领悟其中的佛法精髓。
可以这样说,只要一个人不断地去学,都能从《心经》中有所收获。
《心经》全文只有字,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佛家无上义理。只要能真正领悟,无论是对自己的为人处世,还是在生活中修行,都能起到莫大的指导作用。因为这部佛经,以“般若”智慧而闻名。
很多人在看这部佛经的时候,对于其中的许多“文字”,在理解上不是很清楚。
比如说,有天,我的一位同事,他也很喜欢诵读《心经》,虽然看不懂,他也爱读。刚好有天遇到我,就问我《心经》中的“苦厄”到底指的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今天就来作一个详细的回答。
“苦厄”来自《心经》的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佛陀在世时,初期讲法中讲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苦集灭道,也即是“四谛妙法”。心经中“苦”的来源,也是这里。
佛陀认为,人的一切是苦。特别是有一个佛偈,指出了这一点。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用佛教的义理来看,人所做的一切,包括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人的心也跟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从根本上来说,人的心的不断变化,就是人的苦的来源。比如一个人遇到点事,他会在事情的变化中,思想念头反复变化。得到一点,开心得不行。失去一点,痛苦得不行。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心,对于得到与失去,看得太重。在得到与失去中,心也随之发生着不同的起落。
佛陀将一个人容易变化的这种心态,称之为“妄想执著”。认为一个人,只有远离妄想执著,就是远离诸苦,就能得到大解脱。
但是一个人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他始终觉得,自己追求的一切,都是幸福的,美好的。所以,他放不下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佛陀也具体说出了苦的各种方式,特别是苦的八种表现,佛陀称之为“八苦”。一不修行的凡夫,哪种苦都离不开。在他的一生中,都会尝遍这八种苦。
这八种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放不下。”一个人在人的一生中,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断地奔波,受苦。这是“生苦”。然后随着年纪的增长,对于许多的东西,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老苦”。再加上有各种病痛的存在,使得这颗心时常会在其中受煎熬。这是“病苦”。
一个人活在世上最大的恐惧,就是离开这个世界。所以一个人最大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活下去。对于这种离开人世的恐惧,也是一种苦,称之为“死苦”。
一个人,会在生老病死的反复折磨下,过完自己的一生。
有了这四种苦,还不算,还有其它四种苦。
一个人喜欢什么人,喜欢什么东西,或者喜欢钱、物。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会离开自己。一个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恋恋不舍,也是一种苦的表现。佛陀称之为“爱别离”。
一个人不喜欢遇见什么,但是在因缘力的作用下,偏偏会遇见。但是遇见了,还是互相不喜欢。这就叫“怨憎会”。
一个人,总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想追求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想要让生活,按照自己的发展目标去发展。但是,他总也无法实现这个愿望。这就叫“求不得”。
当你自己得到了某种东西,但是当它给自己造成痛苦了,你想要舍去,但是偏偏舍不了,这种就叫做“放不下”。
这些苦,按照佛陀的说法,都是由一个人以前所造下的因缘形成的。
所以佛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因为你所遇到的一切,都会最后消失于无形,究竟成空。
以上说的苦,都是来源于一个人的自心。还有一种苦,来源于外界。
比如说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有人就欺负我们;有人就骂我们;有人就打我们。使得我们难受,使得我们痛苦。这种方式,佛陀称之为“厄”。
《心经》中所讲的,要“度一切苦厄”,意思是要灭尽内心的、以及外界的一切苦。你才能从各种“苦厄”中,真正地修出来。
修出来以后,你就达到了“究竟涅槃”。达到这种状态,按照佛经中将的,“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也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中享福。
这也就是佛教中讲的“离苦得乐”,其实也是心经中讲的。只要你嫩按照《心经》的照见物云皆空的方法去修行,你才能真正做到离苦得乐,就能真真圆满
-点击蓝色文字结缘
点击领取大悲咒水晶杯
点击领取念佛计数
点击领取精美琉璃吊坠
点击领取手抄本字帖
点击领取香囊护身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