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理事圆融明代高僧著周易禅
2022/6/16 来源:不详北京好看白癜风医院 https://news.360xh.com/202001/08/55340.html.00在中国古典哲学之中,《诗》、《书》、《礼》、《易》、《春秋》,作为儒家哲学的五经。佛法传入中土以来,高僧大德借用“经”的典籍意义,用来指代佛法藏海之中,由佛陀所说的修多罗部分,因此修多罗也称为契经,简称为“经”。明代高僧蕅益智旭大师,不仅熟稔佛典经藏,也常以佛理来圆融阐发儒家经典。比如《易》这部经,蕅益大师曾作《周易禅解》,以此抒发佛理,抉择无常故空的知见。01.蕅益大师深知,《易》在诞生之初,曾作为一部卜筮的著作,以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这八种自然具象,来问卜吉凶。到了孔子生活的东周时期,这位儒门先贤深入体证了《易》的哲学含义。孔子以为,哲人熟读《易》,可以避免犯有过失,是所谓“五十而学《易》,可以无过矣”。由于孔子深明《易》的内涵,因此提出“善易者不卜”的崇高理念。由于孔子将《易》的人文哲学理念发微了出来,而作为卜筮的外在之用,则显得不那么重要。蕅益大师认为,孔子的这种见地,是能够正视无常,进而关乎生死的大悲本怀,是值得佛子敬重的。.02在蕅益大师参修过《大乘止观》之后,回过头来再来审视《易》这部经典,于是悟道了更为透彻的义理。孔子时代,孔子及其门生,发掘出《易》的三重哲学境界——变易、简易、不易。蕅益大师根据大乘佛法的智境,也发掘出《易》的三种意境——交易(变易)、至易、不易。蕅益大师抉择《易》学的目的,是以《易》为方便道,进而导入诸法空相的大乘义趣之中。古人写就一部著作,不像我们今天那么方便。今天想写一些东西,是很方便的,想找文献,只需到网上去检索;想写成文字,只需要生成电子文档。而蕅益大师所处的明代,虽然印刷术已经十分成熟,但写书仍然是需要手脚并用的。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写书需要动手,难道还需要动脚么?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单纯的读万卷书,而不具备行万里路的见识、磨砺,那么这样的书,终归只是漂亮文章,里面缺少历经磨练之后的智慧。藕益大师在写《周易禅解》时回忆道,自己曾经纵游闵、吴之地,前前后后走了三千多里路,共花了二百多天的时间去参学问道,求同存异。03.当这部书写成之时,蕅益大师感慨道,“世事幻梦,万别千差”。所谓世事,就是世间法无常迁变的万千事相,由于世间法多到不可胜数,故此才有千差万别的差异。这种差异,于《易》学而言,乃是“交易(变易)”的显现。对于修佛之人来说,能够察觉出世法的无常变易还不够。佛陀曾教诲,无常故苦,无常故空。所谓无常故苦,说的是世法会在无常迁变中,完成其生、住、异、灭的过程,对于人的身命而言,这种无常变易就是人的生死流转。在世法迁变之中,并无任何恒常的实在性,也就是说,诸法如梦幻泡影一般,无自性可得,是为无常故空。而愚者不愿面对无常故空的真实义谛,还冀望于从无常变易中找到不变的自性。这就好比在奔流的海浪中,去抱取一支遂波浮动的稻草,这种求龟毛兔角的虚妄,是为无常之苦。04.蕅益大师在讲说了“交易(变易)”之后,还将“至易”与“不易”一同讲说,因为至易、不易乃是一体两面的彼此相待。蕅益大师根据僧肇大师《物不迁论》的般若义理,分析了至易、不易的相待关系。从世法的无常变易而言,日月轮升、江河注海的现象,可以作为至易的显现,因为日月的交替变化,以及江河的奔流到海,是最为直观的。但与此同时,日月虽然交替变化,但这种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求知的;江河奔流不息,而最终的流向,也是可以探求到的,这就是“至易”的本来面目——“不易”。僧肇大师,曾著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论典,被其恩师鸠摩罗什大师,赞叹为“秦人解空第一”。僧肇大师的论著,着重讲说了诸法因缘和合所生,故而要经历无常迁变的事相变化。根据《般若心经》的开示,诸法虽然因缘所生,无常迁变,但由于其中本不存在恒常的实体性可得,因此无自性、本来空寂的。《心经》中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说法界(缘起空性)不会因为世法的不断生灭变化,而增减丝毫的自性。世法变幻,无常故空——是变易的显现;法界空寂,不增不减——是不易的本然。蕅益大师以《易》的哲学原理,从而引入般若空性之学的大乘智慧,这种方便善巧的功夫,和导人入佛知见的慈悲,足已令人赞叹不绝。——文献参考:蕅益智旭《灵峰宗论》、《周易禅解·跋》、僧肇《肇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