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释疑之二原来如此苏轼是这样化
2023/7/26 来源:不详上篇文章我们分析了客人之悲:
一,曹操功业盖世,引发自己渺小平凡,功业未有之悲;
二、英雄已逝,引发人生无常,生命短暂之悲;
三、旷世美景,可遇而不可留之悲(理想与现实之悲)。
苏轼接而表明自己的观点,用以劝慰友人: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最终的效果是: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的劝慰之辞,是《赤壁赋》的重点和难点。从客人的反映看它化解了友人之悲。而学生、读者,甚至老师,对这段话都不甚理解:水与月,变与不变,物各有主什么的,究竟是怎么化解客人之悲的?
现将个人理解分享如下,因涉及对佛家经书的理解,如有不当,不妥,不全之处,请批评、指正、补充为谢!
一、用“水月恒常说“减轻对生死的恐惧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字面意思容易懂:变化着的水与月,其实本质并没有变。水只是换了一种形态存在;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有些类似能量守恒定律或者热量守恒定律。如果死亡并不代表永远消亡,而是生命换了一种存在形态,死亡似乎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水月恒常背后,似乎有佛家思想的影子。
了解苏轼的生平,我们知道苏轼是有名的书法家,思想集佛道儒三家于一体。在苏轼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中,就有佛家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为人知的几句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抄本。
心经中,恰巧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和苏轼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不正一脉相通?它们都是“生死之忧”的有效解药。
或许,苏轼的水月恒常,正是《心经》印照吧!
二,专注当下,解决人生无常,生命短暂之悲
专注当下,其实是把对纵向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