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佛法里有哪些修习方法,可以用来

2023/4/9 来源:不详

白脸风有什么症状 http://nb.ifeng.com/a/20190507/7390714_0.shtml

一、“随文起观”的学习方法

曾经有一位好友好奇地问我:“你看一本书,然后领悟需要多长时间?”

我当时回答他说:“其实,佛法里有一个学习的方法,叫作随文起观,掌握了,对于学习的领悟会很快的。“

因为从小记性就很差,随看随忘,但正好是这个缺点,却反而让我掌握了更多更好的修习方法,其中就有随文起观,或者叫作以悟代思。

比如,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入神了,当时整个人就融入到情节中去,这种情形,就类似于随文起观的意思。

你要是仔细回味一下的话,在那种状态里,内心是停止了思维,但回过神来后,别人一问起,却能讲得更透彻。

所以人们常说,佛法的修习方法是不用意识思维的,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记性差,对于事物总是后知后觉,天性愚钝,十足木头一块,说实在话,对于这点从小就很自卑。

在伤心之余,突然想到:人有其短,必有其长,而我的长处便是悟性。

只要能避开短处,选择了优处,一旦彻悟了,就是自己心性原有的,根本就不用去记忆或者思维,因为智慧本身是“无所在,也无所不在”。

这“无所在,也无所不在”的道理,也是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就跟咱们踩单车时的状态,是一样的。

还记不记得刚开始练习时,总是要很用心的去踩,还未必能踩好,这就是一般的学习方式。

等真正掌握了,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你完全不用去费半点心思去操纵,就能够踩得很好。

甚至一路上还在笑闹个不停,有时还因为思考其它问题而走神,似乎把踩单车这件事完全给忘了。

但你有没有发现,手脚和单车却自然而然就协调好,好像单车和自己融在一起了。

你说,踩单车这个技能,此刻是在?还是不在?

所以佛法的修习方法,和我们原本所认识的学习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平时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从悟而入,而是知识量和技能的累积和叠加,越学越多。

佛法并不这么认为,佛法认为自心万法具足,修习不过就像挖矿一样,发掘出来的是地下原本就有的东西。

所谓修习,只不过是把我们自心当中,原本就有的智慧,给完整地显现了出来而已。

而叠加的学习方法,只是把心当作存储器,修习是把心当作大地,存储器哪怕再大也是有限的,而大地却一切原本都具足。

二、“闻思修”的修习方法

在佛法里,还有另一个求智慧的修习次第,叫作“闻思修”。

“闻思修”的修习方法,也是大乘佛法的修持方法,这个修法的目的,是为了证得自性智慧,所以是修智慧的方法。

“闻”就是听闻经典,现在很麻烦,因为过去的经典都是文言文,大多数人都看不懂,所以也就看不进去,但可以找一些近代大师级别的著作先来看。

看的时候,就要懂得去思维经论里所讲佛法的道理,这是“思维修”。

有些学过禅宗的,都批评说不能用思维,说佛法是不可思议,我也很无语,那是高层次的修法,和这个并不矛盾,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思维是很重要的。

当通过思维后,会获得了一些定解,这时就要采取进一步地修习。

所谓修行,便是用佛陀所讲的道理,和所教的方法,用来修正我们的心行。

而定解的意思,就是自己对于某个问题,不会再有迷惑了的理解,就叫作定解。

比如,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我们总不会去怀疑一杯水,它不是水吧,这便是定解。

三、总要犯“倒果为因”的错

但现在很奇怪,不管学什么,但凡有点懂得的人,都喜欢用所谓最高智慧的一些理念,来阻止别人学习,这在佛法里称为“倒果为因”

比如前面所提到的自性具足,就常常有人用这点,来驳斥我们这种“闻思修”的方法,是不究竟,是不了义。

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少也要先把道理学会,先把经典读懂,对吧?

自性具足,智慧是自心本自具足,这是修习所求证到的果,但后来的人,总把这个果,当成自己或别人修习的因。

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要把这个“果”当作“因”来修习,这便是颠倒。

却忘了我们都是初学者,都是要通过修习佛陀所教授的这些方法,来求证这个自性具足的智慧才是。

在求智慧的过程当中,众生有众生的颠倒,罗汉有罗汉的颠倒,菩萨自然也会有菩萨的颠倒。

而倒果为因,便是众生在修习时,所出现的颠倒之一。

素不知,自己不也正是从蒙童求学,蹒跚学步,这样一路走过来的,这也是为什么《蒙》卦六五会说“童蒙,吉。”

再说,要是真的见到“自性具足”,也就是见到般若法性,别的不说,文字般若和方便般若一定会相应地生起,这是自然而然,不求而生的。

这两种自性功能一旦生起,说话表达方面都是很有善巧,复杂的东西,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且别人一听就能明白。

相反,没开这个智慧的,即使再简单的问题,只会越说越复杂,甚至让人摸不到头脑,不知所言,这就是区别。

四、莫以杯水去衡量大海

另外,修习最大的障碍,正是“轻(看不起别人)慢(傲慢自重)心和怀疑心”。

而我们所要对治的,便是隐藏在自心当中的轻慢和怀疑,这两种心态了。

那么想求学的人,又要怎样做,才能放下自己的分别和轻慢心呢?

比如某个人一说话,如果你内心第一反应就在想:“我先听听他怎么讲,看他能讲出个什么来。”

这便是轻慢心,用自己的心量,去衡量他人的讲解和分享,你所能获得的,永远也不会超过自己原有的所知量。

这就好像用五十毫升的杯子,要去衡量大海的海水,海虽大,但你永远只能量到一杯,即便是量到了尽头,最后剩下的,也还是只有那五十毫升而已。

或者心有所鄙视:“这个人是谁啊?又不是圣贤大德,一个凡夫而已,看起来也和我差不多嘛,不见得高明到哪里去,也敢当众开口说话。”

喜欢以所听对象,目前的身份地位、以及名望,来判断一个人所讲是否正确,这便是依人不依法。

有时过分执着于“圣贤凡夫”的分别,对于圣贤就倍加崇仰,而对于凡夫,则极其轻视,这本身就是大慢心,大障碍。

所谓依人不依法,也就是追崇的是个人,而不是在追寻真理,所以不得不深自省察啊。

要是真的求知若渴的话,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个求学的过程,通过不断深入省察自心的习性,来扩长自己的心量、以及升华自心的智慧才是。

五、更应该因材设教

但凡想弘扬国学和传统文化的人,要是同样能放下我执我慢,才能越说越中肯、越恰当、也会越空灵自在。

更不会因为别人的轻视、抵触、反驳和敌对,而产生嗔心怨责、偏激怒怼、或者自自怜、伤愁退转,等错误心态的出现。

在过去我说国学或佛法,是没有人肯听,但只要让我遇到合适的人,一瞅准机会,就会呱呱地讲个不完,也不理会对方情不情愿听。

我太太也常笑我说:“你要是有哪一天,谁也不敢来找你,看你该怎么办?”

但我那会就是死性不改,总觉得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个人的得失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啊!

有时,要是实在找不到人听了,我就在内心模仿南北朝的道生法师,对着虚空中想象出来的众生讲。

在南北朝时,有位高僧叫“道生”,因为当年《涅槃经》还没有从印度翻译过来,道生法师有些讲法,完全不符合现有经论的道理,大家都不相信他,就被驱逐,一个人只能跑到荒山里修行。

虽然没人肯听他说法,他就摆放了一堆石头,当作是听法的众生,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讲法。

有一次讲到生动时,就问那些石头:“你们说,我这样讲,讲得对不对啊?”

没想到那些石头,竟然神奇般地动了一动,真的就像在点头赞许一般。

后来《涅槃经》传过来了,大家才发现道生法师所讲不虚,这才把他请出深山。

依人不依法,千古一律,也就没什么好奇怪了,所以就有一句话,叫作“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所以,慢慢的也就懂了,知道这些都是错误的,就不再主动去找人讲,其实只要因缘到了,自然会有人找你讲,甚至抢着要听,这都是真的。

你看《蒙》卦的卦辞:“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吉!”

别人有心来求学,因材设教,自然“吉”啊,到处去抓人来听你讲,多讨人厌,鬼影都跑光了,不要说人影了,哪里来的吉啊?

六、滥用禅风的反思

有些学人平常在交流说话时,动不动就喜欢以过去禅宗的方式来讲,其实时代不同了,那样的讲法,利益不了人的,都听不懂。

更不要随便学那种“呵责诸方”的禅宗风格,很多人明为呵责,多是诤心未泯。

禅宗的机锋相对,在过去,尤其是在唐宋时期,确实是一种智慧利器,度人无数。

首先咱们现在的人,从一开始所接受的教育都是白话文,文字上的障碍,本来就自然存在。

而且当代学习的重点,是放在知识和技能这两方面,而过去几千年以来学习的传统,都是把重心放在智慧思维和道德修养这两方面,如今时过境迁,早就变样了。

再说,历代禅师所谓宗风各异,也就是教育方法和风格各自不同,并不是这些高僧大德特别喜欢标新立异。

实在是那时的大师们,懂得根据他们所处的时代,观察当时人们学习的习性、以及思维特性的变化,从而采取了相应善巧的教育方法,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高明手段。

因此,到了咱们这个时代,不管出发点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还只是为了彼此心灵和智慧上地交流,像咱们这些从小就学习传统文化的,说话方式也该随应时代而变化才是。

结语: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初学者,往往都是刚刚才接触,连基本入门都没能掌握,总要先给他们指出一条路,让对方可以好好地走才是吧!

每一个人,只能根据自己当下所认识的所知量,在这个世间的兜兜转转当中,因其所遇到和所能接触到的事物皆有不同,因此各有所发现,各自所获得的体悟,自然也就不同,这是自然之理。

而我,就好比那位遥指杏花村的牧童,唯一所能做得到的,便是遇到有人来问路时,恰好能说得出往下那一两个转弯路口,可以帮他们指出继续前行的这一段路程,该怎么走,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3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