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贝不过哭笑一场,有何趣味

2023/3/5 来源:不详

周末无事闲喝茶,拿本李渔的《闲情偶记》翻翻。翻到好看处,引发不少共鸣,特拿来与君共享。

他在《闲情偶寄·科诨第五》谈“大收煞”时说:“骨肉团聚,不过欢笑一场,以此收锣罢鼓,有何趣味?”

你看,这不就是好莱坞似的happyending吗?在古典戏曲中,大团圆似的结尾无外乎才子佳人,几经波折,终于或洞房花烛,或金榜题名,最后来一段“唢呐高奏,锣鼓齐喧”作为收场。到了现代,就是迪斯尼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英雄终于拯救了世界”、“人民群众终于走进新时代”之类。

记得李安在采访中说,“如果没有在18岁时看过伯格曼的《处女泉》,我可能一辈子只会拍那种令观众哭哭笑笑的戏。”我想,这就是李渔所讲的“不过欢笑一场,有何趣味?”

艺术趣味稍高的观众都会同意李渔,不满足所谓的“欢笑一场”。因为电影或戏剧,不应该是意义的艺术,而应该是意境的艺术。小津安二郎曾言:“电影以余味定输赢”,无论是戏剧还是电影,得留给观众自己思考和咂摸的余地,方显高贵。杜甫有《赠李白》一诗,金圣叹批“古人赠人之法,富者以财,君子以言”。无论电影还是戏剧,都应向人赠言。此赠言,不是说教,不是像给人赠签名一样的客套,而是令人在回味之余,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可惜,我们赠送战争场面、明星派对、名媛裸体等等都很擅长,赠言却极吝啬,当然更大的可能是没得赠,或不敢赠。

我曾拿喝绿茶和红茶比喻这种“没意思”。喝过红茶再喝绿茶就知道绿茶太小清新啦,没什么味道。而红茶却有一种苦涩、浓郁且回甘的味道令人着迷,好的红茶还能喝出丝滑的感觉。绿茶就像大美妞,除了漂亮没别的了;红茶却是有趣的女子,让人回味无穷。其实很多影视、戏剧也是一样,有的是光图面儿光味儿香,有的则是味深且致远。

很显然,李渔是后者,他拒绝那种平淡无味的收尾。他欣赏的是“山穷水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的结尾,是“收场一出,即勾魂摄魄之句,使人看过数日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全亏此出撒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的结尾。只有这样的结尾,他才认为有“团圆之趣”。

所谓趣,是中国古代诗文理论中长期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概念,李渔将它融入了戏曲理论中,并申发出新颖的见解,直到今天也依然值得戏剧界好好学习。

受李渔所欣赏的收尾之启发,我又想到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空”与“色”的文句。艺术创作想必也是一样。在表现“色”的同时,还要令人想到“空”。有时候,表现“色”正是为了显示那未直言的“空”,那“空”即是那无限的“意思”。李渔文中所说的“勾魂摄魄之句”“撒娇之出”即为“色”,同时“色”也是那“空”,令人回味不已的“空”。

李渔说,“文似看山喜不平”,文之不平,应该贯串始终,这才是“到底不懈之笔,愈远愈大之才”。这种“不平”,不单是场面上的,技术上的,也应包括思想上的,感情上的。

一部电影或戏剧,如能做到这点,则可令观众觉得戏仿佛是完结了,但又仿佛没有完,观众始终念兹在兹,牵肠挂肚,并且在内心中对它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再创造,所以才有了个意思无限。由此,这部作品的生命就被无限延长了,而不是像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很多作品那样,看完之后,走出影剧院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8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