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生活观了解般若与心,观自在提得
2023/1/15 来源:不详山东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727/9238381.html
《般若心经》的「心」,究竟是什么心呢?当然不是草木心、肉团心、缘虑心,甚至于不是坚实心,而是真心。真心是中心、是心要,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乃至整个佛法,都是以大乘佛法做中心。而整个大乘佛法,就是以般若经做中心。所以,以《般若心经》为生活的依据、生命的中心,是不会错的。
心是这么重要,但是人人都有心,却人人不认识心;人人有个如来佛,可是如来佛是什么样子却不知道,人往往都是在心外求佛。当然,现在也只有借外面的佛做缘,来发觉心中的佛了。
说到「经」,佛说的叫作「经」,也叫作「契经」。「经」在梵语里叫作「修多罗」,翻译成中国话就叫「契经」。契者,要「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能契合佛的心,契合众生的根机,就叫作「经」;经者,经是路,修行要照着正确的路去走。
《般若心经》,般若是佛法的中心。经,就是不会改动,这道理、真理,不是你说理、他说理。这道理不分时空,这道理绝对是对的,在这里说、在那里说,都一样;这时候说、那时候说,都可以,古今不变。比方说因果、生死、无常、缘起这许多道理,不会改变,在你、在他、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它有普遍性,它有辨认性,它有平等性,般若能成为真理。
《般若心经》,是讲人生观、宇宙观。在《般若心经》一开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观照自己在不在?有时候我们人在这里,可能我的心跑到上海、跑到美国、跑到巴黎、跑回家去了。所以,我人在这里,心也在这里,不过旁边若坐一个我不喜欢的人,我不自在;或者我坐的凳子高、低,我不自在;环境高低、大小,我不喜欢、我不自在。不自在,在人间就更苦了,你怎么样能观照自己很自在呢?观世音菩萨叫观自在,很自由自在,提得起、放得下,我们说你要放下,放下大小姐脾气了,要提得起,才能放得下;放得下,也才能提得起。
比方说,你出去旅行,你要带一个皮箱装很多用的东西,你要提得起;你提不动,就不行,不得不请人帮你的忙,才能出外旅行。回来了,皮箱你不能吃饭也把它背到身上,到厨房里面也把它背到身上,要把它放下来,当得提起要提起、当得放下要放下,要提放自如,要提放得自由自在。观自在,看环境我也自在,看人生我也自在,看财富我也自在,有或没有,我都很自在。你建大楼,我建不起,不过没有关系,你建大楼我不会嫉妒,因为你建好大楼,假如下雨了,我在你的大楼走廊上躲雨,你不会赶我走吧?所以还是对我有关系,应该我要欢喜。所以见到人家有不要排斥,不要不欢喜、嫉妒他,世间上所有的人的「有」,对我们都有帮助,都能对我们有利益。
关于《般若心经》的译者:玄奘大师
当我们阅读书本时,总会想知道作者是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一部经是佛说的,当然作者就是佛。不过,说到译者,把梵文翻译成中文的是哪一位呢?古代多位译经家翻译过《般若心经》,流通最普及的版本就是唐朝玄奘大师(唐.三藏法师)翻译的。唐三藏不是《西游记》里的那个唐三藏,有部真的《西游记》叫作《大唐西域记》,是由玄奘大师作的。小说的《西游记》大家都看过,真的《西游记》却不一定人人都知道。
玄奘大师的哥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当时玄奘大师十三岁,也想要出家。但是在唐朝的时候,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出家,要参加考试通过才可以出家。那时,唐玄奘也要参加考试,却被考场中的人赶出来。为什么?年龄太小,必须年满二十岁才能出家。考官说:「你才十三岁,怎么可以出家呢?」年幼的玄奘听后,就在门口哭了起来。
主考官郑善果看到有个小孩在考场外面哭,就问:「小朋友,你哭什么?」「我要出家。」「小小年纪出家做什么?」「我要绍隆佛种,光大遗教。」
主考大人一听,「小小年纪就晓得要光大遗教,绍隆佛种。好!既然你有这么大的志愿,就特别给你开个方便门。」就这样,玄奘出家了。
玄奘大师日夜精进用功,研究佛法,当他二十六岁的时候,感觉到中文翻译的佛经里有很多意思与佛法的根本精神不能完全契合,于是立志到印度学习梵文,寻找原典。
就在他前往印度的途中,走到一个关卡时,却被抓了起来,官员认为他违法私自出境,因此不准他继续再走。就这么样,玄奘大师每到一地,都遇到类似的问题,被关闭了许多时日。经历多少次通关困难后,也有关卡的要塞司令被他的远大志愿所感动,同情他:「我准备个粮草,准备介绍信给你带去。」
日复一日,玄奘大师行走在荒野漫漫的沙漠上,甚至不小心打翻了水囊,曾经四天四夜都没有喝到一滴水。他也想过要回头拿一点水,再往前走,但是又想:「不能!这么多的困难都已经走过来了,不能再回头。」于是他许下一个心愿:「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明明知道往前走可能是死,也心甘情愿地往前走下去。
途中,玄奘也找了人带路,但是带路的人因为感到路程辛苦,竟起了恶念:「天天跟着这个和尚走,这么辛苦,不如把他杀了,我还是回去吧!」于是便拿出刀来,在月光的照耀下,一步一步地靠近玄奘大师,但是当他看到玄奘静静地坐在那里时,却又不忍心,步伐几次进进退退。
唐三藏察觉怪异,问他:「你要做什么呢?」仆人跪下说:「对不起,我生起了想要杀害你的心,我受不了这个苦,我要回去!」玄奘大师说道:「没关系,你回去,只要你不杀我就好了!」最后玄奘一个人独自往前走。就在抵达高昌国时,国王却要求他招亲,当然玄奘不同意。但是国王仍一再勉强他,玄奘只有用绝食表明心志,最后双方勉强地谈论条件,国王邀请他在当地讲经一个月,再让他到印度去。
到了印度后,玄奘大师在当地学法十几年。佛陀的八大圣迹当中,有一地方叫作那烂陀大学,过去最盛时有三万多个学生,有名的戒贤论师、玄奘大师就是在那里学习的。
玄奘大师学成之后,在归国途中,几十个国家的国王,带领着大臣们围绕在他的座下听经。玄奘大师研究唯识,如同科学家为研究下定律一般,也作了定律。他说:「谁能把我这个定律推翻,我玄奘就砍头以示供养。」但是宣告的牌子悬挂了几个月,好辩的印度人,却没有一个人敢跟他辩论。
玄奘大师回到长安后,翻译经典七十几部,一千多卷,最有名的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唐玄奘是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他去世的时候,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为他守墓七天不离开的,有三万多人;唐高宗大哭三天不上朝,并且说:「我失去一件国宝──伟大的玄奘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