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告诉我们,做到这四个字,可度一切
2023/1/12 来源:不详白癜风哪个医院治疗得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心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教经典,由于其简短易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流传甚广。其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过翻译后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广为读诵的就是玄奘法师所译的字《心经》,很多人都能背诵下来。
《心经》里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在一开始就提到,观世音菩萨在进入甚深禅定中,照见了“五蕴皆空”,从而度一切苦厄。“照”是观照,观察的意思,“见”就是体验,到了这个禅定状态中,观世音菩萨真正的体验到了“五蕴皆空”,证得了一切诸法的自性皆空的本质,这才度脱了一切苦厄。因此“五蕴皆空”这四个字,就是我们修行所追求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五蕴”呢?它就包含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种。也即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蕴和合而成的,同时也包括了我们的生命,身体等。我们想要修行证道,就必须了解这“五蕴”的来源,弄清楚一切事物的组成原理和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
其中“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的,或者说我们能看得见的一切事物的现象。比如地、水、火、风等,佛教认为组成一切事物的物质因素都是这四种,我们认为他们是真实存在的,但其实从细微之处观察,每一件事物,每一种现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就是佛教的“无常观”了。
“受蕴”就是指我们的感受。我们接触到外在的事物,身体或者心理上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是冷还是暖,是感到开心,还是感到痛苦等,这都是我们的“受蕴”在起作用。
“想蕴”就是我们的想法,因为对不同的外在事物有了不同的感受,我们就会在心里产生不同的想法,我们知道了夏天是热的,冬天是冷的,有的人喜欢过夏天,有的人喜欢过冬天,这都是不同的感受带来的不同想法,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行蕴”就是因为有了感受,有了想法,而产生出想要付出某种行动的意志。这种行动对于自己来说一般都是“趋利避害”的,比如自己怕热,到了夏天就会想到去避暑,一个人特别怕冷,就想要往南方去迁移,等等。
最后一个“识蕴”,通过前面的受蕴、想蕴、行蕴等,慢慢的就形成了自己的意识状态,这种意识状态被逐渐的强化之后,会形成一种“潜意识”,也即佛教中所说的“阿赖耶识”,被深深的种在自己的脑海中,以后凡是见到类似的“色”,我们的身口意就会下意识的,自动的产生各种思想,语言,行为,这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习惯性思维,惯性思维,我们的潜意识已经告诉我们这样去做了,慢慢的我们就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成为了一个“这样”的人。
所以我们常听人说:“我就是个这样的人”,其实这是惯性思维,是自己一步一步强化形成的,而这个并不是真实的自己,那我们的本质是什么?佛教思想认为“五蕴皆空”,在“五蕴”之外,并不存在有一个独立的“我”,根本就没有“我”的存在,那么“五蕴”如何附着呢?一切的烦恼,痛苦又从何生起呢?这便真正的度脱了一切苦厄。
本文由“修善无上”原创,转载请注明。文中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交流探讨,感恩阅读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