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异空与色即是空,心经中的

2023/1/12 来源:不详

佛法三藏中有大乘“般若部”经典,以“般若波罗蜜多”命名的经文当中,玄奘大师翻译的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最大的部头。六百卷的经文,浓缩成五千余字的《金刚经》,再将其精炼,就有了二百六十余字的《心经》。

玄奘大师取经之路艰辛无比,时刻有被流沙、盗贼、饥渴夺命的危险,正是这部《心经》给了他无比坚定的信念。所以说《心经》中不仅含藏着般若智慧,还蕴涵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修学《心经》不仅要汲取其中的智慧,更要领悟它对人生的意义。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心经》中讲的是“空性”,但是“空”究竟是什么意思,空是否代表着消极悲观,经文又是如何解空的呢?在小编莲荷看来,《心经》中一切修行的起点在于“照见五蕴皆空”,由观空色蕴为起点,逆流而上,次第观空六根、六尘、十二因缘、四圣谛,乃至“无智亦无得”。把《心经》读懂了,也就能明白《金刚经》中佛说的“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也就是说,抱着有多得的心态,这是法执,怎么能求到无所得的无上正等正觉?回到题目本身,观空诸法,起点在于“色蕴”,那么经文中所说的“色不异空”与“色即是空”,该如何理解,二者有何区别呢?

总得来说,“色”就是包括人的身体在内,法界森罗万象的色法,它是指现象界的种种事相;“空”则是指诸法的体性。

“色不异空”,是从“缘起性空”的佛门基本观点来解空。缘起论是佛家的基本理论之一,万物都是“相依而起“,缘起的种种色法,都是从性空中衍生出来的;没有空性,就不会有缘起。这句经文是从事相上阐述色法与空性,二者没有差异,也就是“不异”。

“色即是空”,是从事相的不异,进一步从体性的角度来说,两者又是不二的。色法既然是缘生法,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种种因缘和合而成,不是本来就有的,它自性本空,所以说“即是”。懂得这句经文,对我们修学佛法大有裨益。“色即是空”告诉我们,色法当体即是空,而不应寻求灭法而为空。它也从侧面佐证,佛陀成道前,在雪山仿照外道修苦行,并不是佛法正道。因为色身的体性本来就是空的,你非要折磨它,再去求一个“空”,这算哪门子的正道?

经过参究,如果非要对两句经文做出区别,小编觉得第一句是在表面上阐述,第二句是从本质的角度来解释。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照见色、受、想、行、识的空性,借空修真,以真空融妄有,便能“度一切苦厄”。可以说,学佛人领悟到这一点,假如能够依教奉行,在生活中将过得安乐,甚至得到不逊于诸佛菩萨一般的大自在。为何这样讲呢?

因为懂得了般若空性,就不会执著于五欲六尘,不把精力过分放在对外境的追求上。即使一块金子抓在手里,一切如梦幻泡影,体性本空,也不会欣喜若狂;如果有天失去了这块金子,也至于伤心沮丧。然而“宠辱不惊”式的智慧,并不究竟,能够真正观照诸法的空性,就具备了世出世间的大智慧,这才是最难能可贵地方。

所以《金刚经》中才会说,如果有善信听闻诸法空相,无四相,毕竟空,无所得等道理,不惊不怖,他“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2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