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解读人生,道德经使用5000多
2023/1/8 来源:不详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吗 http://pf.39.net/bdfyy/tslf/181207/6698604.html
要研究中国文化,绕不开经典,如《论语》、《周易》、《道德经》、《春秋》等,当然,还有佛教的十三部经典。为什么?因为佛教的理论已经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
僧人从里到外,从理论到现实,可以说佛教已在很大的程度上惨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每一个方方面面。
但所有的经典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文字篇幅普遍不长,用字简练,意义深远。
信佛的女施主据统计,《论语》一共才多字,《道德经》也就多字,《周易》的最初连文字都没有,只有卦象。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佛教的经典之一《心经》,整本书只有多个字,这二百多个字却能让有所觉悟,甚至悟道成佛。
个人认为,古文书本之所以简练简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古人对于学问、对于治学的严谨态度,一般不经易下笔,以免误导后人。二是古代没有印刷术,也没有纸张,书写的成本很高。
心经因此,古人要么不写,写的话也要确保意义和价值。
所以我们看到的经典都是简得不能再简了,每一字的意义都极为深远。
相对于我们现在的文字、书本地,动不动就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巨著。我们不得不感到有所羞愧,写了这么多既浪费自已的时间,也耗用读者的精力。
经书因此,《心经》作为一部外来的翻译经典,是很难得了。它不但要求作者使用的文字要简洁,就连对于翻译者的要求也很高。
《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我心经》是观世音菩萨为弟子舍利弗讲解的经文。翻译最好的版本是鸠摩罗什和玄奘,这两个人的佛法修行和文学水平都很高,因此他们翻译的这两个版本最通用、最流行。
佛塔观世音是由焚音音译过来,其实译成观自在更为合适。因为观自在才这本书最重要的精髓。
观得了自在,理解得了自在,距离觉悟成佛也就不远了。
观自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认识自已。
现代僧人所谓的自在,就是我的本来,我本是不能看见自已的。如果我的本来自己能看得见,那我就可以解脱了。可是我不能看见自己的本来,如果我能看到自己的本来,那我就离我了,而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的本来,我没办法直接看到。那“观自在”应该怎么观呢?应该自观在。通过自观在而知自在,这就是《心经》讲的“观”的重要法则。
莲花“观”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心经》里叫“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音菩萨是通过观自己所在,悟到看不见的我。
因此观自在的实际过程,是自观在。“行深”就是自观在的时候,层层深人。于是观到我的自在,不断深化,不断内移,终至于无所在,终至于空。
首先,外面所见的事物肯定不是我,那是我所在的外在;我通过什么见到外面的事物呢?
于是我向内观,就发现了心上的事物,心上的事物就是色受想行识,但色受想行识是我生的,我能觉到它们,它们就不是我;于是我再向内观,就观到了六根,故知我所以能看到外在的事物、能产生心上的事物,都因为有六根,而我能觉到六根,六根就也只是我的所在,不是我;
息性解脱于是我再向内观,这时就脱离了六根,离了六根一切皆空,就发现我本来什么都没有,没有色受想行识,也没有六根。
我是一无所有的,我是空的。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会“照见五蕴皆空”,因为一切在都不是我,都不可住执,于是在在不住,在在是空,便可以悟到我了。
到自在观的时候,观着已经自觉了,知道自在了,于是居自而观切所在,这时切所在、所知,所见,全都看得清请楚楚,再无迷惑。
佛的境界而我的自在所在的一切有,一切境界,各种各样的存在,全都是因自而在的,不增不减,都是于心上建立的,所以说唯心。
因此一切所有,因自在而有,故本来是空。我之自在,如果不在,如果不着,则一无所有,不碍于我,我也就从一切有中解脱出来了。这就是《心经》说的“度一切苦厄”。
因此观、悟得自在之后,再回头看有,看我的一切所在,方知我的一.切所在,本不是我,原来牵挂我的东西也就都不再牵挂我了,我就从一切有中解脱了,这就是“度切苦厄”。
有了以上的其础方能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度一切苦厄”是得解脱。这是观自在的目的,也是观自在的结果。
寺庙人为什么要观自在?是为了要认识我自己。人为什么要认识我自己?因为我在这个生命中有很多困惑,觉得很苦,所以我必须知道这一切是前因后果。
因此认识自己的动力,来自解困除苦,而通过观自在的这个道,最终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实现这个人生大愿。
所以可以说,《心经》在所有的佛教经典当中是最洁、最精炼的。甚至比老子的《道德经》还要精炼的多。
区区个字,道尽了人本性自足,人生皆属虚幻的真谛。但这种认识并不消极,也并不使人悲观,相反,悟到这个层面的人会有更大的勇气来面对真实的人生。
这就是《心经》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