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论书诗42,点评集王圣教序,为何

2023/1/6 来源:不详

白癜风会不会传染 http://pf.39.net/bdfyy/zjdy/151107/4722919.html

启功论书绝句42:

集书辛苦倍书丹,内学何如外学宽。

多智怀仁寻护法,半求王字半求官。

这首诗启功先生在点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启老说怀仁集字的辛苦程度数倍于直接书丹,可惜的是怀仁的内学还不如外学来得好。怀仁和尚将佛经刻于石碑之上,寻求护法,最终流芳百世。

这里最后一句“半求王字半求官”,并非像网上有些人的解读,说怀仁是有功利心的。之前我也曾这样误会过此句,后来看到启先生自注,才知道此处的“官”是指的“官家”,唐代的时候称皇帝习惯称作“官家”。

《集王圣教序》对于佛家来说,是护法有功,之所以能矗立千年不倒,让人争相膜拜,一方面是王羲之的书法,一方面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文章。

启老在此诗自注中详细介绍了《集王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唐太宗好王羲之书,一时风靡。其自书晋祠、温泉二碑,即用羲之行押之体,行书入碑,盖自兹始。僧怀仁刻圣教序,逐字集摹王书以成,正可谓双重护法。

启老介绍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上行下效,造成王书风靡一时。他自己书写的《晋祠铭》《温泉铭》两块碑,就是明显的王羲之风格的行书。行书入碑,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而怀仁和尚的《集王书圣教序》,一方面采用集王羲之书法,一方面是皇帝的文章,于佛家来说,可谓是双重护法。

接着自注中,启老简单介绍了一些碑刻的知识,也让我们知道了刻碑的过程,同时也体会了怀仁和尚的辛苦不易:

古代碑上文,大都列三人衔名,曰篆额,以篆书题额也;曰撰文,撰作碑文也;曰书丹,以朱色书其文于石上,以其笔迹鲜明,易于刊刻也。而集字则不然,必先以蜡纸摹得真迹上字,再以细线勾勒每一点画之背,轧附于石上,然后奏刀,逐线刻之。古碑后或著石工姓名,然皆只称刻石或称镌字而已。惟此碑后有勒石者,有刻字者。盖勒石者,谓勾字附于石上也;刻字者,谓以刀刻石成字也。昔传集字二十年始成,以其工度之,殆非过夸。

古代碑石上的文字,大多数会列三个人名字:一个是篆额,就是以篆书题额的人;一个是撰文,撰写碑文的人;还有一个是书丹,用毛笔蘸朱色墨,把文章写在石碑上,这样做是因为笔迹鲜明,便于后期刻工下刀刻。

而集字的过程却不是这样,要先用蜡纸把真迹上的字摹下来,再把蜡纸翻过来,用朱笔细线再勾描一遍,然后把纸压在碑石上,将字迹再印到石碑上,显出痕迹,然后再操刀刻碑。

一般古碑后面会留下石工的姓名,称作刻石或者镌字。唯独此碑《集王圣教序》后面还有勒石者,有刻字者的名字。勒石者就是勾字附着在石碑上的人,刻字者是用刀刻石的人。历史上记载说此碑一共用时二十多年,从工作难度上来说,并非是夸张的说法。

最后,启老不忘点了一下怀仁和尚,说他佛法不如书法精:

佛家以佛书为内典,其学曰内学;教外典籍为外典,其学为外学。书艺于佛家,亦属外学。怀仁集字,千古绝技,而集字书经咒,颇有误字,知其外学精于内学也。

启老说,佛家以佛书为内典,佛学称作内学;佛家之外的典籍称作外典,而佛家之外的各种学问称作外学。那么,书法对于佛家来说,就是属于外学。

怀仁和尚集字的功夫,可谓是千古绝技,但是集字内容中的经咒,却有失误的地方,因此说怀仁和尚的外学精于内学。

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让启老这样说呢?

后来启老在《题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中有说道,说怀仁和尚的集字《圣教序》中附带《心经》,对于书法来说,这是大大的好事,不必多说。

唯有可疑的地方,一个是唐代对佛经的翻译用字非常精准,例如“若”字发音与“般”字的元音相接,因此“般若(bōrě)”用“般”不用“波”,而“波罗”用“波”而不用“般”。而怀仁和尚集字的时候,《心经》四句偈作“般罗揭谛,般罗僧揭谛”,对于经咒的音用字作了调换,这是不应该的。

还有一个,经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中“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是到达彼岸的意思。但后世不懂的人,常常称作《多心经》,将“多心”当成一个词。而怀仁在集书此经的最后题作《般若多心经》,才知道原来怀仁也读作“多心经”,这也是有点问题的。

启老说自己临《集王圣教序》多年,都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还是后来因为生病,在病榻上休息的时候,拿此帖来读帖发现的问题。

启功题跋

这就是启先生高明的地方,也是启先生再三告诫学书者的地方,就是不要只是学习经典法帖的书艺,也要去考察、阅读一下这些碑帖的内容。

启功先生博学多才,于学问求精细处,善于思考合理推证,指出怀仁和尚的疏漏,见解独到,着实令人敬佩。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1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