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迅法师什么是圆满的智慧

2022/11/12 来源:不详

四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50320/4594530.html

什么是圆满的智慧?

OnSupremeBuddhismWisdom

释隆迅(华梵大学前校长)

华严经里,悉达多太子夜睹明星成等正觉,他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从这句话可以知道,人人皆有成佛的智慧,人人皆能成佛,只因凡夫过多的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陀的智慧就是圆满的智慧!

法华经譬喻品:“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就是指这种人人本具、不假外求的妙智慧,佛门称为般若。“般若”是与生俱来的瑰宝,却因无始以来,一念无明,迷真逐妄,彷佛乌云蔽日,“般若”不能显现,执着人我是非,轮回生死,无有了期。

什么是智慧?一般所谓的智慧,是指人的机伶敏捷,明辨是非,以及创造发明的能力。根据辞源对智慧的定义:“佛教指破除迷惑、证实真理的识力。梵语般若之意译,有彻悟意。”因此,智慧常被视为对宇宙人生真谛的大觉悟。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对智慧二字有更详细的解说:“智,梵文曰若那(Jnana),意为决断。慧,梵文曰般若(Prajna)意为拣择”。《大乘义章》云:“照见名智,解了名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谛者名之为慧。”

《法华经义疏》云:“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根据这种解释,则慧是根本智,也称为实智,依空观而得。智则是指后得智,称为权智,依假观所得。

人类最高的智慧,是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接受自我直下承当,接受属于我的独特人生,掌握发展条件和机会,充实资源,不断努力,创造机会,踏实规划人生,慈悲利他,拓展人际关系,追求生命的本源,为人间净土贡献一份心力。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讲《大般若经》,可见佛陀对智慧的重视。人生的旅程需要光明,引领生命方向。般若妙智慧是“人人本俱,个个不无”,但以凡心与佛心不同,重重障碍,遮住佛智,不见朗朗乾坤。

世上有很多人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他们有极高的智慧、也有才能。例如科学家、发明家、设计家……,由于他们的智慧和努力,为人类生活带来种种便捷。另外如文学家、艺术家的灵感才华,丰富了笔下乾坤,也带来心灵的享受。

这些人绝顶的聪明才智,令我想起哈佛大学Gardner教授提倡“多元智能论”。他提出七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后来的学者分析出更多的智能,智力智商、情绪智商、道德智商、心灵智商。每种智能都对我们做人做事的成败,有着绝对的影响力。

可见人的智慧潜能是多方面的,根据医学报告,人的潜力只用了一小部分,大约8%,还有92%的空间可以开发。《人生四季之美》作者日野原重明说:“人的一生不可能用完整个大脑,大脑也不可能像打满字而毫无空隙的白纸。大脑里尚有空行白纸,还可以打上无限多的字。”这句话很有道理,例如惯用左脑思考、计算、策划的人,可以开发右脑感性、文学、艺术的潜力。惯用右脑的人,也可尝试开拓逻辑思维的左脑,使左右脑发展均衡,以达互通互补之效。日野原重明提出:“人若常将大脑用在新的事物上,细胞就会连接成新的神经传导线路,而这种神经传导线路愈多的人,愈能有效使用大脑。”

《脑内革命》的作者春山茂雄认为:“每一个人的先天脑中,都沉睡着某种优越的才能,只要能够把这项才能引导出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当一面的天才。”有智慧的人,一言一行,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可以安邦定国。

上述智能之所以多元,偏重人类某一专门领域的长才,严格说来,只能算是偏智,或者俗智,佛法称为世智辩聪。这种智能并不圆满,因为它的应用是有范畴的,并且受到时空的限制。

佛陀的智慧,回归真如实相的本体。佛教是强调实践的宗教,必须亲履笃行,行解并重,勘破无明烦恼、明心见性,迈向不朽的生命。佛被称为觉者,意即一切智人,佛陀证得的无师智、自然智、佛智,就是觉悟的智慧。

佛教讲十法界,将众生分为四圣六凡,四圣中有声闻、缘觉、菩萨及佛,依序破除烦恼的程度愈多,成就的智慧就愈大。声闻证得一切智,了分段生死、入偏空湼盘。菩萨证得道种智,发菩提心,慈悲度化一切众生。

佛证得一切种智,是圆满一切智与道种智。声闻的一切智,藉修空观证得人空,菩萨道种智修假观证得法空。以其慈悲广度有情,不执着度生之相,广修六度波罗蜜,而心无所著,称为大乘法门。

佛教的智慧,称作般若,般若是梵文,中文意译勉强翻为妙智慧。般若不是凡夫之聪明智慧,也不是二乘人之空慧,是佛与菩萨证得的妙智慧,能破人我执,竭烦恼河,度生死海。三世诸佛皆从般若出,所以般若又称为佛母。

般若有三: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金刚经以金刚比喻般若。金刚是帝释天的宝石,娑婆世界看不到,此方的钻石大概可以比拟。金刚含三种性质,即坚、利、明。金刚之体质坚固,不为一切物所坏,喻实相般若;金刚之功用锋利,能摧毁一切物体,喻观照般若;金刚之表相光明,喻文字般若。

以金刚比喻般若者:金刚表相光明,如同文字般若,一看就能明暸。如电话书信、信息网络都是言语文字,没有文字就无法沟通,理解生命真谛,也需要研经闻法,语言文字的沟通,文字彰显的智能,称为文字般若。

金刚的功用锋利,比喻观照般若,能斩断无明烦恼,闻法起修,返观内明,开拓内在的智慧,就是观照般若。所谓:“千室幽冥,一灯则明。”观照能去除烦恼愚痴。一切杂念化为乌有,证入空性,与实相般若相契合。

金刚之体坚固,比喻实相般若。实相是般若妙慧的理体,能生一切法。实相无相,不生不灭。金刚经云:“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我、人、众生、寿者都是非相;法相、非法相,也是非相,“一切相皆是虚妄”,是因缘生法的虚幻存有,观照功夫成熟,顿悟“诸法皆空”,当下即是实相。

佛教将凡夫的分辨能力,分为八种,称为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以及阿赖耶识。法相宗将佛的智慧分有四种,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加上密宗法界体性智,则称为五智)。佛的四智是由凡夫八识转化而来的。

成所作智:人的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接触色、声、香、味、触五种尘境,而产生见、闻、嗅、尝、觉五识。眼见色产生眼识名为见;耳闻声产生耳识名为闻;鼻嗅香产生鼻识名为嗅;舌尝味产生舌识名为尝;身触物产生身识名为觉。凡人依此五识分别一切信息。若无此分辨能力则同痴呆。圣人将五识化为成所作智,洞悉世间种种境界而不动心,普遍利益一切有情。

妙观察智:凡夫的第六意识,将前尘缘影分析类别,计较筹量,圣人则将意识转化为妙观察智,对一切境界相了了分明,而不执着。

平等性智:第七末那识是人性中的执着,对外境执着为实有,对内则执着阿赖耶识为真我,因此自私自利,烦恼丛生。若证得众生平等,无我无人,缘起性空,则入平等性智。

大圆镜智:第八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含藏身、语、意三业,若修成圆融无碍的大圆镜智,当下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人生旅途中,化解无知愚昧、化烦恼为菩提、转迷成悟、转八识成四智,全靠善用其心,亦赖修道人对生命的体验与觉悟。西方医学证明人的潜力无穷,东方哲学也肯定人类心灵的智慧宝藏。

有智慧的人,看待事情从多角度思考衡量,遇到不如意的事,也会正面思考,抽丝剥茧,化解烦恼。在瞬息万变中,掌握住变中的不变,拥有坚定的信仰,人生必然多彩多姿,充满智慧和生命力。

最圆满的智慧,是生命的智慧,离不开觉悟,对内拓展智慧,对外慈悲利他。就是所谓的悲智双运,智是“体”,悲是“用”,体用不二。如手之两面,一举成双。“行无缘慈,运同体悲”,身心殊异,视若自身。没有慈悲的智慧称不上妙;没有智能的慈悲,只是妇人之仁。般若妙慧的大用,含藏大悲心、救世心、度生心、还有菩萨心。

石屋禅师云:“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智慧如源头活水,在清净心的回光返照下,心中涓流不息。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