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舟明尧老师理入二入四行观导读
2022/10/5 来源:不详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正规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简单地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就是壁观的用功方法。但具体到打坐,修壁观时怎么用功夫,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空观,一种是平等观。下面把两种观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对大家是最实用的。(一)壁观之道——空观什么是空观?以慧可禅师的悟道为例。慧可为求最上乘法,立雪断臂,动人心魄。下面就是他断臂以后与祖师的对话,壁观用功夫的奥妙就在这里面。慧可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诸佛所传的心印,祖师您能不能为我开示一下?达摩祖师说:“诸佛法印,非从人得。”诸佛所传的无上心法,每个人本自具足,不是从他人那儿得到的。这句话首先就把慧可的心外求法之心给断掉了。这是第一重开示,断掉向外驰求的心。慧可听了很茫然,那我怎么证得这个心法呢?再加上他的胳膊被砍掉了,心里很痛苦,所以他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我心里不安宁,请师父给我安心。达摩祖师回答说:“将心来,与汝安。”就在这一言之下,慧可禅师站在那里回光返照:“是啊!我说我心不安,求师父帮助安心,师父让我把不安的心拿出来,可是,我的不安的心在哪里呀?”就在这个引导之下,他向内返观觅心——实际上这时候他就是在使用空观的方法了。因为他没有找到,所以就如实地回答:“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马上当头一棒:“我与汝安心竟。”我已经把你这颗所谓不安的心安住了。这时,慧可禅师终于豁然大悟,心怀踊跃。这个公案把空观的用功方法讲得非常透彻。在座的各位,日常打坐的时候,如果感觉到妄想很多,心经常跑掉,你不要害怕,不要用石头压草的方法去压制、对治。你可以学习达摩祖师开示二祖的方法,问一下自己:“我这颗不安的心在哪里呀?我妄想分别的心在哪里呀?”“我这块肉中谁在打妄想?”当你这样回光返照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妄心了不可得,四海浪平龙睡稳,当下心就定了。实际上这时,念头、情绪的空性现前,这就是空观,这就叫做断相续心,就用这种方法做功夫。这个方法看起来挺难,其实很简单,人人都能做到。为方便修壁观的时候有个抓手,我们可以提一个话头:“我的身体是谁在操控?”因为我们天天待人接物、举手投足、起心动念,所有这些背后一定有个东西在操控,对吧?从理论上来讲,是常住真心在操控,但是常住真心你见到过吗?它在哪里?当你真切地提起这个疑情,你就会向内返观。大家想一想,这时你看到了什么?什么也看不到,对吧?或者说,只能看到漆黑一团,灰蒙蒙的状态。难道是这个灰蒙蒙的状态在指使我们的身体吗?不是!不是怎么办?就再提:“谁在操控我的身体?”就用这种且提、且疑、且扫的方式,把所有的妄想、分别、取舍、觉受、境界,全部扫掉。扫掉之后怎么办?扫到没有念头了怎么办?继续扫,你只管不停地扫。这就是无所住,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扫到最后,某一天,电话铃响了,或者外面有人敲门喊你,你一下子前后际断,能所双亡,就见性了。见性了是什么状态?那个时候,任何境界、任何情绪、任何念头现前,你都了了分明,同时内心不起一丝一毫的波澜。就这样去做功夫。至于具体的话头,大家可以选能让自己真切地生起疑情的,比如:“念佛是谁?”“拖死尸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等等,都可以。
实际上,当你参话头的时候,你不念名闻利养,不念人我是非,不念财色名食睡,不念任何境界和觉受,不念有念头还是没有念头,换句话说,你不念任何生死法,这不是解脱是什么?!这不是活般若现前是什么?!所以,我们要对此有决定的信心,要这样去用功夫。这是第一种方法,叫空观。
(二)壁观之道——平等观
达摩祖师有位在家弟子,叫杨衒之,是个太守。有一天,他向达摩祖师请教用功方法,祖师就说了一个偈子: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亦不睹恶而生嫌”,不要因为看到不好的东西产生厌烦的心理;“亦不观善而勤措”,也不要看到好的境界、好的东西就想一心努力地抓取;“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意思是说你不要落在两边,所有这些境界现前的时候,你都要用虚空明镜的心,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你要像守门的卫士那样,任何人进出,你都清楚明白,但是不随任何一个人走。“达大道兮过量”,当你通达了大道之后,你会发现,大道是超越思维,超越二边分别的。“通佛心兮出度”,当你和佛心相应的时候,你会发现立即进入一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超越分别取舍的状态。“不与凡圣同躔”,躔就是脚印,不跟凡圣同一个脚印,意思是完全超越二边;“超然名之曰祖”,当你完全超越了二边,就是祖师禅。这就是平等观。这种平等观,就是要我们用“虚明自照,不劳心力”的心态去做功夫。在座的各位刚开始修止观、修禅定的时候,我建议你们用平等观。具体的操作有四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闭目养神。在打坐的时候,告诉自己:“我现在不求开悟,不求入定,不求神通,不求见光见佛,我现在只是闭目养神,让自己充分地放松放下,休息一下。”通过这样一个提醒,把所有显现的、潜在的有所求的心态全部消解掉,让自己处在一种最放松、最自然、最省力的状态。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是凝神静气。放松放下之后,不能睡着了,要把心神收回来,不能让它往外面跑、随波逐流,同时又不能落入昏沉无记,要让自己处在一种凝神静气的内观状态。这样,随着粗的妄念减少,呼吸自然变调柔了。大家注意,不是强行控制、干涉呼吸,而是在一种无所求、无所得、无所守的闲闲自在的心态下,进入到一种凝止的清明的状态。前面我们讲到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是一即三,三即一的关系。这是第二个。第三个要点,是虚明自照。就是用一种平等无分别的包容的心,随顺呼吸,来旁观内心的念头、觉受,不将不迎,不取不舍。对于刚开始修行、不会打坐,或者腿子疼的人,怎么落实虚明自照呢?就是在随顺自己呼吸的同时,把整个身体的觉受都纳入到平等无分别的觉照之中,不分别取舍,不追求什么境界,也不向某个目标引导,完全处在一种无心的放松的状态。虚,就是像虚空一样,没有分别取舍、包容一切;明,就是如明镜当台,照鉴万物清楚明白,同时内心如如不动。注意,我说的是整个身体的觉受,而不是某一点,因为对初入门的人来说,作意放在鼻尖、上嘴唇或丹田等某一点,往往会产生紧张感。这是第三个。第四个要点,是闲闲自在。当做到了前面这三点时,我们还应不时地通过提起圆顿的信解——如“道在眼前”“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告诉自己:这一刻我已经与佛相应了,与大道相应了,这就是因解脱,不多什么也不少什么,恰恰好。通过正念,令自己的心完全处在一种自觉、自主、自足、自在的状态,就叫做闲闲自在。有的人会说,我刚开始打坐的时候,妄想太多,要是把整个觉受作为观察对象,心念还是会跑的,这时该怎么办?那你就数呼吸。一呼一吸的时候,古人主张数呼。在你呼气快完的时候数“一”,下一个呼气快要完的时候数“二”,就这样,从“一”数到“十”,然后再从一至十,如此反复不断。如果中间失念,数字丢了,再从“一”开始数。当你数呼吸数到功夫很纯熟,心里很安定,没有妄想,就不用数了,可以开始随顺呼吸。天台《六妙法门》讲“数、随、止、观、还、净”,一共是六个层次,我们可以依此做功夫。刚才讲的这四点就是做壁观功夫的要点:闭目养神、凝神静气、虚明自照、闲闲自在。达摩祖师讲的“外息诸缘,凝神静气”是前行准备;用功夫的时候把一切都放下,“休去歇去,远离取舍”是用功原则;然后“专注一境,守一不移”,或观呼吸,或观觉受,或念佛,或参话头,这是用功的下手处;然后“离心意识,一念不生”,这是用功的上路状态。这就是壁观之法。如何衡量实现了“理入”?通过修习壁观,功夫到家之后,怎样衡量自己是否开悟了呢?关于悟道见性之证量,达摩祖师讲了三句话:“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此三句话,可从通、别的角度来理解。通者,不论功夫次第;别者,兼及功夫深浅。(一)与理冥符这个理不是指理论,而是指我们的真如理体、本觉。当我们始觉观智的功夫纯熟了,跟本觉超越二边的体性相应了,融为了一体,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稳定的寂照状态,这就是理入。换句话说,当我们实现了理入,那么般若观照将恒常稳定地现前。而这种般若观照,与自性的本觉妙用是恒常相应的。我们知道,自性本觉的最大特征,就是虚空明镜一般超越二边、平等无分别。因此,如果我们恒常地处在一种虚空明镜一般,平等无分别、超越二边的“虚明自照,不劳心力”的这种状态,就叫“与理冥符”,实现了理入。从教下的角度来讲,理入的最低要求必须是脱根尘二结,入真如三昧,初证人空,破见思惑,与空观智相应。(二)无有分别在实现了“理入”的状态下,自他、色心、主客、内外等二边分别都没有了。如果你在用功的时候,还有个主观的心和外在的客观世界之差别相,那你的所悟仍然不究竟。从教下的角度来讲,理入的第二个层次就是破尘沙惑,成法解脱,与假观智相应。(三)寂然无为这个时候既不是睡着了,也不是死的状态,而是寂而照、照而寂的无心无为的状态。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清楚很明白,但是内心深处没有任何的起心动念,这就是所谓的能所双亡,照体独立,内外一如,凡圣平等。而且,这个状态不是一刹那的,而是连续、稳定的,这就是悟道见性的证量。从教下的角度来讲,理入的第三个层次就是破无明惑,俱空不生,与中道智相应,入见道位,成为地上菩萨。下面来看看华严宗的祖师清凉国师在《答皇太子问心要书》中的一段开示,或许有助于我们对理入的理解。他说:“虽即心即佛,惟证者方知。”即心即佛不是理论,只有亲证才能了知。当然,这个证是有层次的,他说:“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如果你还有能观所观、能证所证,那么这种开悟不是究竟的,还落在有上;“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如果你没有觉照,落在空境当中,不能起用,那仍然还在两边;“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这里讲的是中道智现前的表现。大家注意,“无对无修”中的“对”是对立面、对治的意思,有对立面就不是开悟,所以必须是“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才算是开悟、见道。小结理入就讲到这里。前面讲的是座上止观的功夫,讲怎么开悟,怎么明心见性。下面就讲行入,在日常生活中怎么用功夫。这两者要结合在一起。未完待续配图:明鉴法师作品
往期链接:
宗门修行之大纲——《二入四行观》导读(一)
理入——《二入四行观》导读(二)之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