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浅释连载十
2025/5/9 来源:不详经文:
「是诸众生」这一句,就指著一念生净信的众生。「无复」就是再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把我执的四个相空掉了,若是他有我执四个相,他的信心就不清净。「无法相」,他对于法执也空掉了,证得法空。「亦无非法相」,他连「空空」也不执著,我也空了,法也空了,这叫「空空」,也叫「俱空」。要是三空中有一空不空,他的信心不叫净信,因为有我执便不清净,有法执不清净,起空执还是不清净,所以你看,他一念之心,时间虽然很短,可是与「实相般若」相应,「实相般若」上没有我执、法执、空执这三个执,所以他才叫做净信之心,才能得到「如是无量福德」。下面再征问再解释。
经文:
「何以故?」为什么呢?「是诸众生」是指一念生净信的众生,「金刚经」上的我执是微细的我执,不是平常对小乘人开导时所说的那个凡夫执著五蕴假合臭皮囊的我。你发了大乘心要度众生,我为能度者,这就是我相,人为我所度者,这就是个人相,人度所度种种差别的相叫众生相,再执著不舍叫寿者相,合起来就叫我相。说明白一点,这个我相是大乘菩萨发菩提心的我相,这叫微细的我相,但是「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假使在心里起了个相,譬如起个我要弘扬大乘佛法,我要弘扬「般若经」,这就是个相,我要度众生这就是人相,种种差别,种种相,就是众生相,执著不舍就是寿者相。你心一起执,四个相就生起来,这叫我执四相。「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你把上面我执四相空掉了,「若取法相」,二乘人他把我执破了,我等四相没有了,这叫证得我空之理,但是他法执没有破,他还取著法相,认为一切法都是实有的,他能断除烦恼,了生死,佛说的法都是无上的妙法,又怎能说没有呢?这一执著就落于有见,即著了「我人众生寿者相」,这个四相比我执四相更加精细,但是再精细还是个相,这叫做法执四相。
经文:
「何以故?」为什么呢?「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这三种四相,一层比一层微细,但是你不能生心,不能动念,「生心即错,动念即乖」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若是你把法执四相空掉了,得个「俱空」即我也空,法也空,因此你又生心动念又起了个执,以为已达到了最高深的目的,证得了二空,这一念执著,叫做「俱空」的执著。「取」就是执著,「取」了二空的「非法相」,因此又生起我等四个相,那是最微细的,虽然是最微细的,也还是个相,有一点点相,就不叫清净的信心。所以佛在前面说「真实信心」,后来说「净信之心」就是要把「我相」「法相」「非法相」三种的四相都把它清净。
因为要把三种即我相、法相、非法相,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远离,信心才能清净。「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这段经文怎么没有指出「我」呢?因为在这「般若法会」的大乘菩萨,老早就把「我」给空掉了。二乘弟子也已把我执空掉了,这精细的我执,一说他就了解,也能空掉,最难空的就是「法相」与「非法相」,就是空执,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是法相里面,就含有我等四相在内,所以不应取我等四相,也不应取法等四相,因为一取就生四个相出来。换句话就是不应取著「我」,不应取著「法」,也不应取「空」。
各位佛友,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