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透心经中这句话,学会不被物役,富能

2025/2/18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浏览网页的时候,无意看到某企业的员工在家中跳楼自杀的新闻。据悉,该员工因为平时加班太多,压力太大一时想不开,便寻了短见。

这个新闻距离上次员工猝死的事情,仅过去了十多天,底下的评论清一色钱难赚,人生太难了之类的评论。

也有一些类似“如果真觉得压力大,那为何不辞职离开呢”这样质疑的言论。底下的回复全说是要赚钱,要拼搏。

仔细想想,生活中太多人为利欲所操纵,不顾身体健康,为了赚钱整日加班。钱是赚到了,可是身体却也出现了种种毛病,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快乐的途径很多,不一定非要通过财富来获取。譬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中对于人的幸福和自在就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心经》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句话的意思是,受想行识五蕴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人的一切感知能力,给人带来的感受,都是虚妄不实的。

这句话中包含着人生的大智慧,希望大家能够悟透《心经》中这句话,学会不为物役,富能自在,贫也自在。

01人的烦恼皆以“我执”为根源

色、受、想、行、识称为人的五蕴,而眼、耳、鼻、舌、身、意称为人的六根,色、声、香、味、触、法称为人的六尘。六根、六尘加五蕴,正是人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媒介。

《心经》告诉我们,通过这些媒介看到的世界是无的、空的。很多人或许就会奇怪了,明明如此真实,怎么能说它们是无的呢?

其实这里的无不是指没有,而是虚假,无常。佛语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人们因为自身有一个“我”存在,所以看到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

比如在评论一个人相貌时,有的人觉得他美,有的人却觉得他丑;有些人吃了上顿愁下顿,想着要是能吃饱该有多幸福;也有些人,天天山珍海味吃腻,又为不知吃什么而烦恼。

有些人,为没有御寒衣物而发愁,想着要是能穿得厚点该有多暖和;也有些人衣服多得穿不完,又为不知选哪件而烦恼。

因为我执,一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感受完全是不一样的。烦恼或者幸福的感受,其实皆从这个执念而生。

《心经》之所以告诉世人万法的虚妄,就是希望世人不要被自己内心的“我执”所欺骗,从而陷入一些无意义的追逐之中。

人能吃饱就行,再去追求财富购买山珍海味,其实也有腻的一天。衣服够穿就行,也不要为了虚荣,逼迫自己购买多时尚多贵的牌子。

得到了那一刻或许会觉得满足,但之后迎来的也是空虚和烦恼。继而会产生更多的欲望,让自己永远被其支配。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人真正的幸福在于知足。只要知足,那么内心我执自然会消失,与之而来的就是慢慢地幸福和自在感。

02住着六尘,你会在意誉与谤

尘,即灰尘、尘埃,具有染污的意思。色、声、香、味、触、法之所以成为六尘。

正是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去认识世界的时候,会为其所污染,让自己沾上种种烦恼。人们常说的“眼不见,心不烦”正是这个道理。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问禅师道:“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在背后议论自己,搞得自己非常烦躁。”

禅师问他:“这种议论,有没有对你产生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他回答道:“没有。”“那为何要烦恼呢?”禅师问。年轻人恍然大悟。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2%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89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