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弟子都是佛陀最早讲的小乘法点度的,为
2024/8/6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的出来,本文的主要内容会是小编对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的一些认知与观点。所以有必要在文章的开头向大家说明小编的立场:小编我只是个喜欢读佛经的普通人,所以并没有偏爱哪个法门,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在我的眼中是平等无二的。
为什么会说小编我并不会偏爱哪个法门呢?因为我并没有拜过师、入过哪个宗派,可以说在我的生活圈中并没有什么宗教人士,在朋友中没有经常可以接触的宗教人士,或许可以有限度地保证我对佛法的认知并没有打上某个宗派的烙印。我只是喜欢读佛经,习惯于在独处时安静地读佛经。
喜欢读佛经是因为我是个普通人,是个跟正常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是个普通人,所以就会有许多的缺点,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有许多会让他人难受的习气。喜欢读佛经是因为佛经能让我平和心静,喜欢读佛经是为了能够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所以我喜欢的是佛经中能让人开悟的道理,而不是喜欢蒙在佛经上的神性色彩。
因为喜欢读佛经,所以对佛法的流派有些大致的了解,知道有南传佛教,有北传佛教,有藏传佛教,知道有小乘佛法,有大乘佛法。佛法是佛陀所说之法,是觉悟后的佛陀开示众生,能让众生不再受烦恼侵扰的一些道理。
因为佛陀倡导的是众生平等、众法真如,因此呢,佛陀所宣讲的佛法应当也是平等不二的。可是为什么却会在有些佛经的经文中出现,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的提法与说道呢?《法华经.譬喻品》以羊车喻小乘,以牛车喻大乘,羊车载的人数少,而牛车载的人数多,于是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似乎也可以理解为,大乘度的人多,小乘度的人少。
既然是大乘度的人多,小乘度的人少,那么是不是就能说明大乘佛法比小乘佛法更高明呢。或许会有许多人是这么认为的吧,他们认为如果说大乘佛法是大学的知识水平,那么小乘佛法只是小学的知识水平,因为大乘佛法更为高明,所以能度的人数更多。
小编认为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从法理的角度来说,并没有高低之别。法自真如无二无别,只是学习佛法的人有差别,喜欢大乘佛法的人比喜欢小乘佛法的人会更多一些,由于喜欢大乘佛法的人更多一些所以最终大乘佛法度的人也就更多一些。
真正的平等并不应该是数量上的绝对相同,而是各随所需,随应供给。好比说一个小孩子与一个大人一起用餐,如果给他们二人一样分量的饭菜,那么小孩子吃得太胀了,而大人却没能吃饱。在餐饮习惯上有喜欢吃米饭的,有喜欢面食的,所以也不应当一概而论,把米饭和面食均分给各位用餐者,并不会是科学公平的做法。
为什么更多的人会喜欢大乘佛法而不是小乘佛法呢?为什么大乘佛法比小乘佛法更具普适性呢?因为大乘佛法的着眼点、入手处,相比于小乘佛法更能让人认同。大乘佛法的着眼点在于建立大家的对佛法的信心,入手处在于激发起民众对佛法的兴趣。
佛陀已然涅槃了多年,离佛渐远的末法众生自然也比正法时期的福分少了许多,更为刚强难调,对于持戒可以断惑的信心不足,因此呢,末法众生更需要的是先建立起他们的信心,对佛法的信心。
末法众生就好比是长在干涸之地上的稼苗,不能一下子就接受小乘佛法这样的炽烈阳光,如雨润泽的大乘佛法才更适合。为什么我会觉得对于初学之人来说,小乘佛法更像是难以承受的炽烈阳光呢?这是小编学习佛经的经验之谈,我学习佛经的经历带来的感受。
记得当初最早接触到的佛经是坛经与金刚经,坛经给我带来的感觉是:佛法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让人难以接受,而金刚经给我的感觉是:佛法似乎真的很高深,有点意思。于是就从网上了解了更多关于佛法的知识。因为是初学者,就觉得佛陀最初讲的佛经可能会更适合我,所以刻意从网上查找佛陀最初讲解的佛法、佛经。从网上了解到华严经与阿含经是佛陀最初讲解的佛法、佛经,可是80卷的华严经对当时的我来说太长了,并没有足够的兴趣,足够的信心去完成读诵,于是就读了一些阿含经的经卷,却是也读不下去,为什么呢?因为阿含经里的内容太过严诃,太过精简,既读不懂也不敢读。因为阿含经中所讲的理念跟现实中的习惯认知太不一样了。这应该是因为没能跟佛陀出生在同一时代的我福分不够,所以对佛法的信心也不足吧。
再后来啊,或许是因为普经读过金刚经、阿含经的福分吧,听说了楞严经是一部非常好、非常重要的佛经,于是就开始诵读楞严经,可是楞严经对我来说真的太难了,算起来到今天已经读了十年的楞严经,可还是没能读明白。虽然是还没能读明白,但是应该说也有收获,收获了心静,收获了恒心。在诵读了多年的楞严经之后,我竟然已经有足够的耐心去读完卷的大般若经,竟然会有足够的信心去抄写当初读都不敢读的华严经。
在读过这些大乘经典之后,现在的随着对佛法的理解有不断的深入,对佛经中的道理是更有信心了。但是现在再读阿含经,要想真正、读明白,依然还是不能胜任。只是少了一些当初的崇畏之心。
阿含经属于小乘佛法,能度的人比大乘佛法少,是因为小乘佛法更适合的受众比大乘佛法适合的受众少的多。正法时期的受众因为有在世的佛陀作为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信心更足,所以当时更适合宣讲流布的正是阿含经这样的经典。而如今到了末法时期,少了佛陀在世作为学习的榜样,建立信心、增强信心的大乘佛法,就比小乘佛法更为合适了。
佛法传入中国,就难免要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正是这些绕不开的本土文化影响,所以能在中国盛行的是大乘佛法,而不是小乘佛法。大乘佛法能度的人数更多并不能说明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更为高明。
法本无异,法无高下,法唯方便。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