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熟悉的一首诗,作者却是个谜上

2023/4/13 来源:不详

白癜风传染 http://m.39.net/pf/a_4784956.html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一首诗是人人都熟悉的: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怎么样?是不是立刻就回到小学二年级了?

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也提过,他在上小学时学过这首诗,看来这首诗出现在教材里还是很有历史的。

右侧为教材里的配图

我记得那时的语文书里这首诗的作者没有标明,题目倒是有:画。后来我偶然得到一本参考书,都是讲解小学教材里的古文诗词的,关于这首诗的介绍里说作者是唐伯虎。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经常拿这个考别人。

我问:你知道画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故作神秘的样子)

对方答:这个真不知道(当然不知道,课本里没有,老师也没讲过)。你说是谁呀?(反问的语气中充满了迷茫)

我答:那就是有名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相当得意地说)

大致就是这么个情况。

唐伯虎表示,呵呵

就凭这一个问题,身边的人都觉得我就是诗词专家级的人物,着实得意了不少年。后来,女儿上小学了,教材上还有这首诗,不过题目是:古诗一首;再看作者,竟然写着——王维。一想不对呀?我记得是唐伯虎啊!仔细琢磨了一下,王维之诗,诗中有画;王维之画,画中有诗。说是王维写出这首诗来,好像很有可能啊!

王维的画

等到网络发达,信息共享的时代,我通过查找才发现,真正的作者不是唐伯虎,也不是王维,而且原诗和我们所知道的也稍微有点儿不同。

原诗是这样的: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看”原来是“观”,“还”原来是“犹”。

难道编教材的人觉得用观和犹两个字,小孩子理解费劲,才改成容易明白的就好了吗?

此外,原诗不是四句,而是八句,后面的四句是: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

把这前后的四句放在一起,就会发现我们所理解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正确的。那前四句不是一个谜语。整首诗讲的是佛家禅理的一首诗。

再看作者:北宋冶父道川禅师,简称川禅师。

(对一些高僧的称呼很有趣,先说修行的地方,然后是法号,最后是禅师这个尊称)

冶父:山名。山上一寺为冶父寺,唐时建,后由宋太祖赐名实际禅寺。道川到此寺后,迁地重建。

那么这首诗倒底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得明白,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诗。什么是偈颂?是佛家高僧对佛经的领悟写成的文本。形式不一,写成诗一样的情况较多。这首是川禅师在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颂》,即《川老金刚经注》中写下的一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