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最新开示中观宝鬘论颂02

2023/4/9 来源:不详

白癞风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1713439.html

文字整理:静怡苑心灵乐园

平台君的话为了有足够的精力长期为大家输出直播笔录。本次将把每堂课分为上、下两段推送。请各位乖乖耐心等待,平台君们不是偷懒,而是想给大家分享更为精细的笔录。

中观宝鬘论(一)下

如果没有很好地闻思,也许连何谓心地善良都不一定清楚。

作为佛教徒,要知道众生的根基是千差万别的,如果千篇一律地规定所有人都皈依或修持大法,这是不现实的。我希望在座的佛教徒对身边的人既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听之任之,应该掌握智慧和方便的分寸。

上师念传承

如果以前造了恶业,比如杀生,则即生会短命。不管做何种佛事、行持何种善法,都难以长寿。如果以前损害过别人,即生就会危机重重。世人都想健康长寿或升官发财,但殊不知这与我们前世的业有一定关系。有些人会将其归因于基因或家庭,虽然不排除其中有部分与我们的基因、家庭还有学业等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我们称之为“业”。大家不能不相信业力,其中涵盖了很多甚深的道理。

上师念传承

大家会在三节课中,得到《中观宝鬘论》的所有传承。对于一些藏传佛教特别重视并经常引用的偈颂,我也会为大家稍作讲解。如果你们有书,就会了知我所讲的是哪一句偈颂。

在这样一个快餐文化的时代,我们都应相互理解。大家都希望得到很多,付出很少。你们付出很少的几个小时,就能得到《中观宝鬘论》的传承和加持。本来传承就蕴含着很多无形的力量,我们得到这种力量以后,确实是对本论的理解和领会有不可思议的加持。所以,得到传承之后,会更有利于大家的理解和学习。

我的一些上师,有着非常丰富的传承。不管是经典、论典还是续部,都深藏于心。我虽然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但很多年以来,自己对这方面比较重视,也排除各种艰难,得过很多传承。我在晚年的时候,也希望能把自己拥有的这些传承奉献给大家。我们这里有些法师、居士和辅导员都很不错,自己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传承后,在不同的场合中,也可以给大家辅导,这也是一个方法。另外,也会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修行。按照很多大德的说法,得到传承,不管是自己学习、修行,还是给别人辅导,都有无形的加持和力量。

上师念传承

这里讲,不向智者询问,是一种愚者的标志。作为佛教徒,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不懂的最好能经常请教别人。在佛教徒之间,也应该有一些互相探讨和辩论,这非常重要。

上师念传承

这里讲了善和恶的差别。

贪嗔痴及彼,

所生皆不善,

无有贪嗔痴,

及彼生业善。

贪心、嗔心、痴心,以及依靠贪嗔痴所引发的身口意所造的业,叫做不善业。无贪嗔痴,以及无贪嗔痴而产生的业,叫做善业。我们常常善恶不分,标榜“我天天行善!”实际上却时时生起嗔恨心、贪心和愚痴心,而自己却不自知。有些人自以为在做善事,其实却是在造恶业。这种情况在现实社会中比比皆是。有些人自以为在造恶业,结果却很虔诚,并在行持各种善法。

《中观宝鬘论》中讲到:要观察自己并观察别人,看自己到底是在行善还是造恶。

上师念传承

何时有蕴执,

尔时有我执,

有我执有业,

有业亦有生。

何时有蕴的执著,就有我执;有我执,就会造业;一旦造业,就要流转轮回。

现在有些人热衷于做慈善等善法,这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修持空性,缺乏无我的智慧,只要有蕴执或我执,今生来世都无法解脱。所以,一定要闻思佛教的空性教义,并对中观法门产生定解,继而不断修持,这样在即生中也会有断除我执的机会。

如果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就算我们今生所做的善事功德显赫,仍会相续不断地转生轮回,难以获得解脱。原因何在呢?因为只有依靠空性见,才能破除我执。离开了空性见,哪怕拥有慈悲心,也无能为力,因为慈悲心和我执不是从根本上相违的。蕴执或我执一定要依靠无我的智慧来断除,这非常重要。

“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这个偈颂,在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的中观辩论里出现得较多:“声闻、缘觉到底有没有证悟人无我……”

居士偶尔参与一下辩论也很好。当然,辩论时不能吵架,不能别人说两句就不高兴了。如果真正学习过辩论,就不会有所谓的“语言创伤”。

现在不少人心理很脆弱,别人稍微说他一点什么甚至根本什么都没说,心里都会留下创伤,几年乃至十几年都耿耿于怀,不理睬别人。佛教徒中也不乏这样的脆弱者,实在可怜。

其实,大家为了真理而相互辩论时,若以正理加以分析就会知道,“我”是不存在的,哪有受伤者?语言也是无形的,又怎能刺伤人呢?不可能的。了知这些道理,我们在生活中会更加坚强,在修行中会更加勤奋,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愉快和睦。否则,如果佛教徒比世间人更加脆弱敏感,遇到一点事情就阴郁沉闷,这是说不过去的。今天我很开心,因为听说在有些佛教团体里,大家彼此之间没有相互排斥,说什么、做什么,都不会有太多害怕得罪别人的顾虑,氛围轻松愉悦。

作为学习空性、拥有智慧的人,当家人、同事等身边人对自己说出刺耳的语言时,就算无法像释迦摩尼佛那样,把投向他的兵器变为花鬘,但至少也可以把语言的兵器转为道用,变为断除我执、修习安忍的方法。

上师念传承

读到中观里的诸多词语,我的眼前就会自动浮现出年轻时在学院闻思、辩论的场景,所以有时不由自主地就会有点激动。就像喜欢唱歌的人,唱着唱着自己就开始情不自禁。(我们学中观的人,讲着无我,我执反而出来了。)(众笑)

上师念传承

无见堕恶趣,

有见趋善趣,

如实知真义,

不依二解脱。

如果像断见派那样认为因果、前后世和佛菩萨都不存在,一切都不执著,就会堕入地狱、饿鬼、旁生等三恶趣之中,后果不堪设想。所谓的断见派,就是认为只要眼睛无法见到的,就不存在,万事万物的出现,也不需要任何因缘。

另外还有一种常见派,就是认为一切万法都是实有并恒常不变的,不管是自己还是六趣,都真实存在。

实际上,只有不堕二边,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这才能称为世间正见。

颂云:“世间大正见,谁者已拥有,彼于千劫中,亦不往恶趣。”龙猛菩萨的这个教证,我之前曾多次引用,此见解相当重要。

上师念传承

《中观四百论》云:“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以是何因说,遍智非遍智。”佛陀对于“世界有没有边”等十四种无记法,置而不答。

有时候,选择沉默,也是一种智慧的回答。正是因为佛陀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对于“微尘是否存在”、“世界是否存在”等问题,他不会正面答复“有”或“没有”,而是会以巧妙的方式反问:“你是从什么层面和角度来讲的?”因为持邪见的人对任何回答都不会满意。

在世间当中也是这样,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有些却没有必要回应。比如,一个对专业科技知识一窍不通的普通人,就深奥的内容向科学家提出一些类似于十四无记法一般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科学家明知如何回答他都无法明白,那科学家也可以选择不回答。

很多时候,世间学者在面对一些提问时,也不会给出断然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因为这个世界的真相,并不是简单的“有”或“没有”能够概括的。如果说有,胜义中哪里会有?如果说没有,世俗中如梦如幻的现象又分明存在。

上师念传承

晚上可能会有点困,大家不要打瞌睡。可能会延长半个小时,应该没问题吧?你们和我都要坚持,做大的工程,也不能期望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不过也没事,反正你们大多数人晚上也不会上班,就算上夜班,也可以用耳机来听。

众生的业障和烦恼比较重,听课一个小时就会觉得累,但是看世间的电影、连续剧,或跟人闲聊,好几个小时都没有问题。

上师念传承

士夫非地水,

非火风虚空,

非识非一切,

此外士为何?

此处讲到人无我,这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人不是地、水、火、风,不是意识,不是虚空,不是一切。抉择人无我的时候,禅宗经常会问:“我是谁?”然而从地、水、火、风、空、识逐个去观察时,会发现都不是我。《中观宝鬘论》用分析四大或五大的方式来抉择人无我,有善根的人甚至以此就能证悟。

我自认还算稍有善根,因为小时候有一天放牛时,我在当地一位叫扎克茨洛的老修行人的一本小小的笔记本里(那时候宗教没有开放,不能公开学佛),看到《入菩萨行论》的一个偈颂:“齿发甲非我,我非骨节血。”这是《智慧品》中对人无我的抉择方法:牙齿、头发、指甲不是我,骨头和血液也都不是我。虽然当时没有任何闻思,没有任何佛教概念,但我却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触动与震惊。我一边放牛,一边思索:哇,我确实不是牙齿、头发、指甲、骨肉、血……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我啊。后来学习《入菩萨行论》时,才又重遇放牦牛时见到的这位“昔日好友”。

我们现在让有些小孩读《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虽然他不能马上懂得其中含义,但可以帮他种下空性的种子。长大以后他才明白:原来小时候父母教我读《心经》,真是用心良苦,现在父母已经不在人世,我才证悟空性了。(众笑)也许你们都离开了人间,自己的孩子才会有一些感悟。

《中观宝鬘论》此处抉择人无我时,阐述了颠覆三观的甚深道理。如今的每个人,都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疲于挣钱、忙着花钱,只有离开人世时才能消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但在胜义中,我的一丝一毫都不存在,这是多么的荒诞而愚昧啊!

所谓的中观,是龙猛菩萨通过智慧来抉择空性无我,让我们明白我唯是五蕴假合,在胜义中无迹可寻的宗派。佛教不会无理取闹地强迫我们接受“我”不存在的观点。一旦证悟这一点,从今往后,我们再也不会投生轮回。如果只是从理论上明白无我的道理,但因为没有证悟,我还是会存在,我的相续仍然会在轮回中不断流转。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闻思修来证悟无我空性,这一点尤其关键。

上师念传承

这个偈颂翻译得挺有意思。(上师念了一句藏文偈颂。)

上师念传承

没问题,又不是赶路,也不用那么着急。因为是过年以后第一次上课,感觉很多人还没有适应。下面两节课我们会慢慢地念,大家要做好准备。

上师念传承

第一品念完了,下面是第二品,应该不太多。

上师念传承

这是喇拉秋智仁波切的一部大的注疏,该传承是我以前从仁青堪布那里得到的,现在他已经圆寂了。当时耗时几天才传完(or当时我请了好几天,仁青堪布才传给我)。今天听课的藏族人也比较多,下面我用藏语讲几句。

(……扎西德勒。)

扎西德勒听得懂吗?吉祥如意。“扎西”是吉祥的意思,单独解释“德勒”貌似不太像如意的意思。对“扎西德勒”没有研究,很深奥的。(众笑)

上师念传承

如是胜义中,

此世离真妄,

故于真实中,

佛不许有无。

世间中的一切,无论真假,在胜义中都不存在。所以,如《三摩地王经》云:“有无是二边,净不净亦尔,是故有智者,离边不住中。”佛陀最究竟的观点,是既不承认单独的有,也不承认单独的无,有和无都是边。智者不会住于边,连中间也不住,这就是中观。很多人以为中观就是住于中间,或者观中间才叫中观,这都是不正确的。不观中观才是真正的中观。

我翻译的《八大菩萨传》里有一个《寂调音所问经》,讲到:文殊师利言:“天子。彼所说法不为生贪欲故,不为尽贪欲故。不为生嗔恚故,不为尽嗔恚故。不为生愚痴故,不为尽愚痴故。不为生烦恼故,不为尽烦恼故。所以者何?夫法无生则无有尽。”有人问文殊菩萨:“你去的刹土是什么样的?”文殊菩萨说,“在那个刹土里,佛陀对贪嗔痴不赞叹,对远离贪嗔痴也不赞叹,对贪嗔痴产生与否都不在意,只有远离了四边八戏,才是真正的中观。”

所以,若想让我们的学佛达到较高的境界,千万不能沉溺在单空或单独的有无之中。否则就说明我们还没有弄明白心的本性,对中观般若实相一无所知。只有远离了所有的言思,才算对中观的境界有一定认识。

其实不用问别人,也不用问上师:“我是不是证悟了?”我也看不出来什么。也许这段时间你吃得比较好,长胖了,这个能用肉眼见到。除此之外,光凭眼睛是无法看出证悟与否的。有些证悟的人很瘦,有些证悟的人很胖,从外表上无法辨别。但自己依照正确的见解,应该可以判断自己所达到的证悟境界。

上师念传承

《中观宝鬘论》是很有必要学习的,你们一定要学。今天听课的人虽然比较多,但不知道你们会学得怎样。我很希望你们都能深入学习研究这部论典。西方国家有些人倾其一生研究一部论典,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深入透彻地苦心钻研。如果有人能专门学习研究《中观宝鬘论》,这样的人生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都应该设法领悟这部论典里的殊胜内容。

上师念传承

具慧心不动,

稳固不随他,

亦不受人欺,

故王勤修慧。

在修行佛法时,应该“具慧心不动,稳固不随他”。具有一定智慧的时候,心也如如不动、稳如泰山。现在很多佛教徒总是虎头蛇尾,今天学一点,明天就半途而废不学了。学会刚开始报名有很多人,中间就少了一半,到最后,留下的人所剩无几。

今天有个人对我说:“有时候我很伤心,刚开始那么多人学,到了最后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也很伤心啊!一开始,大家都学习热情高涨,到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人就退失了。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具备稳固的智慧,如山王一样,不受他人欺惑,不被他转。《中观庄严论》中专门讲到:“不随他转,不被他夺。”这两个智慧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修行人作为治理自己“王国”的国王,还是要稳中求进。

上师念传承

说利语者鲜,

听者更少见。

为别人讲有利教言的人寥寥无几,听受教言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个偈颂也非常重要。

上师念传承

今天我们再延长一点好吗?念到九点半。还有十五分钟,应该能念完,之后再念《普贤行愿品》。可以吗?可以的举手……网上的人举手……打瞌睡的人举手……

上师念传承

这里剖析了女性身体的不清净。

西方女权主义认为,说女性身体不清净是不合理的。其实,这种观察针对的不仅是女性。

这是作者对长期贪执自己和女人身体的乐行国王的教言。后面也说道:“如女身不净,如自身亦然。”就像女性的身体不干净一样,你自己的身体也是不干净的。若用智慧观察,没有什么可贪执的。

我之前在学院讲(不净观)的时候,听众既有男众,也有女众,所以当时要求女众把女性改为男性来观想,这样的观想方式也没有什么差别。

亚洲人本身有一些佛教和传统文化的底蕴,有的道理解释起来很容易。但有的西方人对这样的说法却特别排斥:“怎么能说身体不干净呢?岂有此理。”其实,如果以智慧来观察人的身体,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人的尸体躺在地上,大家看到后会觉得恶心不适、令人作呕;把人身体里面的器官放在地上,大家也会觉得肮脏厌恶。

用龙猛菩萨的智慧利刃进行剖析的时候,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从道理上进行反驳。当然,佛教没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只是分析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同特点,所以描述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这在《中观宝鬘论》中有分析,在《入行论·静虑品》中也讲了断除贪心时应该如何观想,但大家对此也没有必要特别在意。佛教的究竟思想到底是什么,大家也都清楚。

好像我念传承的时候特别着急,但不需要那么着急,慢慢来就可以。我们听《大藏经》的传承,一般都是持续好几个月。不过,我有点担心你们打瞌睡。

看到现在世间人特别忙碌,觉得他们很可怜,也能理解大家。能够听法很不容易,我在这里啰啰嗦嗦耽误大家的睡眠和工作,可能让你们明天没有精神。或是遇到不信佛的家人,也会批评你:“你刚才听什么课啊……”

上师念传承

我们用各种诗学来赞叹不净的身体多么美,又有什么用?断除内心的贪心有很多窍诀,我们通过解析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身体,不难发现其真相。

上师念传承

搔痒则安乐,

无痒更安乐。

这个教证以前也用过。世间很多人认为,清心寡欲的出家人很苦。其实,依靠欲望获得的快乐,远不如无欲无求的无上安乐。就像认为搔痒很舒服,但身上没有地方发痒岂不是更好?这也是龙猛菩萨超凡卓绝的智慧,但世间的主流思想却与此截然相反。

佛教思想与大多数人的价值观相互冲突,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整个社会的风气就是如此。我们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宣传、广告、媒体的环境中,不论东西方都是这样,所以,有些佛教的道理与我们的习气之间,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上师念传承

菩提心为本,

坚固如山王,

悲心遍十方,

不依二边智。

这是一个很著名的教证,与《入中论》的一个教证一起经常被引用。意思是,大悲心,行菩提心和愿菩提心,以及不依二边的智慧,这三者是成佛的因。作为佛教徒,我们要看看自己对众生有没有悲心?想要度众生的菩提心产生没有?懂得无我的智慧了吗?这三者至为关键。有了这三者,就有了大乘佛教的思想纲领。如果不具备这三者,即使表面上说得再好听,但实际上可能根本没有抓到佛教的精髓。

有时候我去到全世界东南西北的各个地方,经常担心有的人学得那么少,真正在证悟空性方面努力的人并不是很多。

当然,行持善法,做一个好人也是难能可贵的,但如果能按照大乘佛教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可能我们每个人还需要不断努力。

上师念传承

这里讲三十二相讲得比较广,八十随好简单地用一个偈颂带过。佛陀的庄严身体,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之前也讲过,佛像那么庄严,那佛陀真正的身相会更加不可思议。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将来有机会,又有一些财富时,一定要请一尊很好的释迦牟尼佛的佛像。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机缘拥有一尊庄严的佛像。今天给大家看一下这尊佛像,如果方便,也希望佛教徒能够随身带一幅小唐卡、一尊小佛像。如果不是佛教徒,用佛像做一些装饰也可以,至少它是一种平安的象征。

上师念传承

马上念完了,你们不用着急啊。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