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般若 > 般若菜谱 > > 有关读书的境界

有关读书的境界

2023/4/7 来源:不详

小孩得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6302936.html

境界一词在中国的词汇中是指边界、疆界。《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汉郑玄笺:“召公于有叛戾之国,则往正其境界,脩其分理。”《后汉书·仲长统传》:“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李存璋引兵侵犯山东境界。”清费锡琮《登北固山》诗:“境界分吴楚,波涛混海天。”但后来这个词在讲土地的界限时已经不大使用,我们都说边疆、边界、疆域,却很少说境界。

境界还有另外的意思,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亦特指诗、文、画等的意境。佛教的《无量寿经》卷上:“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清魏源《栈道杂诗》之七:“奥险半平淡,文章悟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徐迟《牡丹》:“那时被称为汉剧大王的老生余洪元已到达了艺术上的成熟阶段。每次演出,他都进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境界的这一含义后来被广泛的使用。像我们现在常说的某人的思想境界高或者某人的思想境界低。指的就是他们的思想休养程度不同。

“境界”一词本来是佛家使用的语汇,可是,我在读过王国维老师的《人间词话》之论述以后,我对这个词有了更深,更不同的理解。

它具有表述人生精神领域所达到的高深境地这一含义。在佛教中的“境界”一词,本来具有是指自家能力所达到的某种境地的含义,在般若的五种含义中,“境界般若”指般若所缘的一切诸法,由于般若是能缘之智,诸法是所缘之境,而这个“境”的自身是无自相的,全由般若的智慧所显发;所以必须用根本、后得两种智慧来观照一切诸法境界为空寂,故称为境界般若。像这种人生的最高智慧,是无法采用言语来描述的,它只有通过切身的体验去证悟,才会获得实际的受用。因此,佛陀在《无量寿经》卷上载法藏比丘白佛曰:“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像“佛土”这样庄严的一种境界,显然不是文字语言可以企及的,以故“境界”一语确实具有不可思议的殊胜含义。因而,在晋译的《正法华经》卷五中说:“瞻如来诸佛境界,得未曾有,欢喜踊跃。

言归正传,我们来说说有关读书和人生的境界,无论是本土的道教或者说外来的佛教还是其他的教派,或者其他的一些等级体制。(例:最能体现的就是修仙小说中的境界,筑基,金丹…之类)这样些教派的修行有境界之分,学人治学也有境界之别。人生的各种行为说来都有境界高低的问题。读书也不例外,也有高低分别的境界,同样是读书,境界高低不同,读者的收获,心灵体会也有所不同。因此,境界应该是衡量读者读书阶段的重要标准,也是考察读书收益的一条重要渠道。

纯属搞笑,哈哈。

那么,什么是读书的境界呢?换言之,读书的境界是指什么内涵呢?我们去攀登读书的最高境界,究竟会不会得到什么让我们欢喜的东西呢?

一般而言,读者读书的需要,目的和心态的不同读书的境界可以分为三种。

首先第一种,为知识而阅读的境界。关于读书,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读书,无非就是踹起书本就读。但,这真的是读书吗?鲁迅在《读书杂谈》里说,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拿书来读就是了,但并不这样简单。就像穿衣吃饭,做相同的事,但是做法和目的大不相同,有的人为了好看,有的人为了保暖,有的人为了填饱肚子,有人则不然,吃饭不加吃饭,叫美食,叫品味。于是在饱腹之余又增加了精神享受。于是内涵变得复杂起来,读书也是如此,读书也应该分为真读和假读。

鲁迅先生也把读书的人分为两类。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以下是鲁迅先生《读书杂谈》的原文。

先生说: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坐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

嗜好的读书则不同,“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是因为读者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

鲁迅说,嗜好的读书,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就容易疲劳,减掉兴味,甚至变成苦差事了。

常常有想要从事文学的青年问鲁迅,应该看什么书。在这次演讲里,鲁迅说,这实在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先前也曾有几位先生给青年开过一大篇书目。但从我看来,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我觉得那都是开书目的先生自己想要看或者未必想要看的书目。我以为倘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倘是新的,研究文学,则自己先看看各种的小本子……然后自己再想想,再博览下去。”“倘要看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史上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如果专是请教别人,则各人的嗜好不同,总是格不相入的。”

读书,既有功利目的性的读书,也有出于兴趣的阅读,这种兴趣是自发的,自愿的,自觉的。甚至不用老师的诱导,社会的提倡,以及父母的苦口婆心,也用不着学业的称职和工作需要的高扬。仅仅是喜欢,只是乐意,甚至是习惯,在前面我们已经看过鲁迅先生所说的这类人,就是嗜读的人。这就是读书的第二个境界:出于兴趣读书。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我们自己的老师。有了兴趣,然后去阅读,自然心旷神怡,能保持最佳的阅读状态,而且不会像强迫读者阅读一样,会给读书产生厌恶感,对读书产生抗拒,有了兴趣然后去阅读真的是聪明人的选择。

第三个境界我们常人一般很难达到。春秋时有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还只是欣赏音乐,当然还包括诗在内,这也勉强可以算作读书的。这就是第三个境界:理想的读书境界。这个境界常人难以到达,本人也学识有限,故再次不多浪费笔墨,望谅解!!

分割线!!!!创作不易,喜欢的话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3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