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告诉你不抑郁的6种活法
2023/3/31 来源:不详很多人受到忧郁的折磨,更多的人受到抑郁的侵扰。如果你试过很多办法,还是高兴不起来,那么,我建议你不妨读读《六祖坛经》。
抑郁是现代社会很常见的心理状态:觉得无形的压力压着自己;觉得生活像一张一张的网,网罗着自己;觉得前途渺茫;觉得生命没有意义等等,很低落,很压抑。
怎么办呢?好像没有什么办法。去旅行,去购物,去看心理医生,诸如此类,都不失为缓解的办法。
如果你试过很多办法,还是高兴不起来,那么,我建议你不妨读读《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并非一本宗教的书,而是一本关于思维方式的书,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书,一本关于创意的书,一本关于自由的书。
六祖坛经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就展开了与传统文化交融的中国化进程。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化佛教的成熟。
在中国佛教中,禅宗是一个影响最大又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隋唐以后,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作为禅宗的宗经宝典,《坛经》(亦称《六祖坛经》)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绝无仅有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
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才能被称为“经”,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被称为“论”。
以《坛经》冠名惠能(也作慧能)的言教,足见“六祖革命”后,中国佛教的变革风习,也足见《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之高、惠能禅宗影响之大。
《坛经》最富革命性的第二点是:修行不一定要出家,不一定要有什么礼法规矩,而是要在日常生活里保持觉悟的心,活在此时此刻,活得心安理得。
要是出家人在庙里心怀恶念,那么,他就还是在“家”里,要是俗众在家里心怀善念,那么,他就已经出“家”了。
一句话,不要被世间的形式阻碍了觉悟的道路。
01做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做的
从习惯的轨道上逸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人厌恶自己的现状,但一旦真正要舍弃,却会患得
患失、优柔寡断,结果一生都在悔恨、焦虑、抑郁中纠缠不已。
惠能,打柴的时候好好打柴,发现了自己喜欢的,就立即去做。
而很多人之所以抑郁,是因为他们不能义无反顾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于是,活在纠结之中;活在分裂的自我之中。明明在做这件事,却觉得有另一个我在远处召唤。总是不能喜欢当下的那个我。
生如昙花。你应当欢喜盛开。去喜欢你的人那里,去你喜欢的人那里,做你喜欢的事,走你喜欢的路。如果那个人不喜欢你,远远地离开他/她;如果你不喜欢那个人,远远地离开他(她)。
02率直是最完美的处世艺术
惠能翻山越岭找大师求佛,一开始遭到轻蔑,他说:“人虽然有南北的分别,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我这个蛮子虽然与您长得不太一样,但里面的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他率直的态度——在一位享有盛名的大师面前,自然地表达心中所想。反而得到了重视。
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日常里迷乱或烦恼,都是因为我们束缚于各种各样的成见而不自觉。
关于南方与北方,关于成功与失败,关于贫与富,诸如此类,我们容易纠缠于它们之间的差异,又常常把这些差异绝对化,变成不假思索的常识,而恰恰是这些常识,囚禁了生命的自然成长,压抑了本来具足的广阔与喜悦。
差异只是幻象,而同一性或普遍性是根本的。差异常常激起我们的不安与混乱,而只有容纳差异以后把握到的普遍性,引导我们进入澄明与宁静。
03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惠能是一个文盲。但这并不阻碍他成为一位智者。
人们之所以无法接受文盲惠能,是因为人们预存了一种常识性的看法:文字即知识,文字即智慧。
文字与知识、智慧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一个识字的人当然比不识字的人更容易获得知识,但是,不一定更有智慧。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信息、一堆未经处理的素材,而智慧则是一种能力,一种穿透现象直抵本质的能力。一些人非常博学,但一生只是学究,只是像蚯蚓一样在一个小小的瓶中纠缠、打转,储存了许多信息,却没有成就一种生命、一种人格。
所以,在金庸的《侠客行》里,几十年来几百名高手无法破解的李白诗歌,却被一字不识的石破天无意中破解了。石破天不识字,没有什么概念的束缚,只是用自己的心随意去看,却发现了最简单的,也是最终极的道理。
04郁闷时说出来,负累感就会消散
有时候,我们的抑郁不过来自于我们把我们想说的压抑在了心里。有不满,不敢说;有想法,不敢说;有喜欢,不敢说;有愤怒,不敢说;因为害怕说出来之后会得罪别人,或者觉得说了也是白说。
问题是,不说出来,并不等于没有这种或那种情绪;于是,一天一天地,积聚在心里,越积越多,当你心里多余的东西越来越多,那么,你的负累感也就越来越重。
最终,你会觉得很沉很沉,你会觉得活着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然而,活着,不是老牛拉车,也不是背负着重担走路,活着,是花的盛开,是水的流动,是云卷云舒。
05净心
如果你的心是安定的,那么,外界也就安静了。
就像陶渊明说的:心远地自偏。
如果你自己是好的男人或女人,那么,你就会遇见好的女人或男人。
如果你的心是喜乐的,那么,无论做什么,即使只是随便走一走,你也会变得很健康。
如果你的心是美丽的,那么你只要做回你自己,做回上苍赋予你的那个样子,你就是美丽的。
不管你是谁,不管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不管外面正在发生着什么,你不能等待,不能有片刻的犹豫,刹那,就回到自己的内心,清净下来,世界也就跟着你澄定下来,一片宁静。
为什么要回到自己的心灵呢?
因为只有心灵属于我们自己。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一直呵护的身体,会渐渐腐朽;我们辛苦奋斗而获得的财富,不会跟随我们而去;我们的亲人朋友,也许悲痛,但很快会把我们忘记。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什么会陪伴我们而去,向着一个不可知的远方?
只有我们的心灵。但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里,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自己的身体、财富等等,唯独忘了现在、将来、永远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灵。
所以,释迦牟尼佛的临终遗言是:“自以为灯,自以为靠。”
惠能讲了一个根本的理由,那就是: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他的意思是说,我们所要寻求的获得最终解脱的智慧,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完全不必向外去寻找。
人生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处理欲望和死亡这两大事情。
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有所欲望,因而就有所求,有所求就必然有所成败,失败固然痛苦,但成功也不能带来恒定的幸福,因为得到的注定会失去,就如同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注定要死亡。
因而,为了满足欲望而做出种种努力,最后以死亡终结,带给我们一生的是烦恼,是痛苦,想不通这些,必然会抑郁。
06快乐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释迦牟尼说过: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状下,一个觉者恒常地处于安详与和乐之中。
有钱时快乐,没有钱时也快乐;有恋人时快乐,没有恋人时也快乐;有名气时快乐,没有名气时也快乐。不为自己的快乐设置任何条件,只要在呼吸,在感觉,就能够快乐。
快乐的人之所以永远快乐,并不是因为他的生活特别平顺,而是因为他以坦然、愉快的心境去看待人生的一切,以及他自己遭遇的一切;
悲哀的人之所以总是悲哀,并不因为他的生活特别坎坷,而是因为他习惯于以阴暗、抱怨的眼光去对待人世的一切,以及他自己遭遇的一切。
没有人能够剥夺你享受生活的权利,因为生命是你自己拥有的。明达的人,哪怕是在牢狱之中,仍能活出一番情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