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德彬慧远般若慧观对山水审美的建构

2022/5/15 来源:不详

慧远般若慧观对山水审美的建构

肖德彬

东晋时期出现了玄、佛合流的现象,佛教因所主张的“大乘空观”的思想与玄学的贵无相契合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与玄学相会之“佛”主要乃是印度所传入的般若学,并因为“在当时以《老》、《庄》、《般若》并谈”而兴盛,“玄理既胜于正始之后,《般若》乃附之以光大”。[1]这一时期,佛教的名僧基本上是以玄理来阐发佛意,他们研习老庄思想,与当时的名士同谈玄理,以玄学来解说佛教的“大乘空观”的思想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时代风尚,对此《高僧传》多有记载。如竺道潜曾大讲般若之学,却又同时以“玄”入“佛”,“或畅方等,或释老庄”[2];又如慧远“少为诸生”而“尤善老庄”,[3]曾以老庄之学来阐发佛教要义,使“于惑者晓然”;[4]再如僧肇“志好玄微,每以老庄为心要”,[5]研读道家之经籍。于敦康在《魏晋玄学史》中曾认为东晋期间,玄学和佛学相互生发、融合,二者彼此取长补短,庄学以般若为理论空间的延伸,佛家也曾以般若来阐发玄言的哲理之思,二者交融形成了以“六家七宗”为形式的合流思潮。“佛教的般若学是一种外来的思想,目的在于论证现实世界虚幻不实,玄学则是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推天道以明人事,充分肯定现实世界的合理性”,玄学与般若之说所有极大地差异,但从哲理建构的角度来探讨,二者都归于“本体之学”,“玄学以自然本体,以名教为现象,般若学以真谛为本体,俗谛为现象,因而它们的哲学思路也是可以会通、合流的。”[6]所谓“六家七宗”,缘于以“无”释“空”的观念下所产生,“释家性空之说,适有似于《老》、《庄》”[7]的味无,而“佛之涅槃”之生死,又能较之于老、庄之学的味无。老庄道家之学与佛家般若教义的汇合,是魏晋时期思想、精神中值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